31
.
对少数民族一贯采取高压政策
,
掠夺周围少
数民族的土地和人口
,
以
“
强者为兵
,
赢者
补户
”
,
(
《吴书
·
陆 逊传》)因此遭到各个
少数民族的激烈反抗
。
刘备东征 时
,
“军
次株
归
,
武陵五溪蛮夷遣 使请兵
”
,
刘备
“遣
侍中马 良安慰五溪蛮夷
,
咸 相率 响应
”
。
(《蜀书
·
先主传》)于是
“
诸县及五溪民皆
反为蜀
。
”
(
《吴 书
·
吴主传
》)
这对于刘备
东征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
第五
,
从外部形势看
,
孙吴方面夺取荆
州伊始
,
立脚未稳
。
“
时荆州士人新还
,
仕
进或未所得
。
”
(《吴书
·
陆逊传》)
陆逊特为
此上书日
:
“今荆州始定,
人物未达
,
乞普加覆载抽拔之 恩
,
令并获自进
,
然后四
海延颈
,
思归大化
。
”
可见此时孙吴还缺乏
荆州人士的合作
。
孙吴要在荆州站稳脚跟尚
需一个过程
,
而刘备在此时发动东征是比较
合适 的,
再看曹魏方面的动向
。
在刘备东征
期间
,
曹魏也想利用吴蜀之争趁火打劫
,
从
中渔利
。
魏文帝曹王曾打算乘机伐蜀
,
而谋
臣刘哗却认为吴近蜀远
,
主张不听孙权假降
而灭吴
,
结果是议而未行
。
(《魏书
·
刘哗传》
注引《傅子》)
当吴蜀相争时
,
曹魏实际 上
是作壁上观
,
这样固然使孙吴暂时减轻了北
边的压力
,
同样也暂时减少了蜀汉的后顾之
优
。
这种形势对于刘备东征还是比较相宜
的
。
当然
,
东征也有一些不利的因素
。
如关
羽在荆州损失的部队还来不及补充
,
特别是
当时缺乏得力的参谋人员
,
法正
、
庞统已死
,
诸葛亮又不能随同出征
,
因为按照以往惯例
,
“先主外出,
亮常镇守成都
,
足食足兵
”
。
(
《蜀书
·
诸葛亮传
》
)而且由于失去荆州
,
蜀汉的地域缩小
,
在人力物力方面都逊于孙
吴
。
如果蜀汉不及时发动东征
,
随着时间的
推移
,
一些有利因素就会逐步减弱以致完全
丧失
;
获孙又占据荆州后则可利用这些资源
,
时间越久
,
吴蜀两方的差距将会越大
。
刘备
在荆州的政治影响也不可能经久不衰
。
吕象
在荆州就竭力收买 人心
,“约
令军中不得干
历人家
,
有所求取
”
(
《吴 书
·
吕蒙传》
)
。
一个与吕蒙同乡的军 士
,
因为
“取民家一笠,
以复官恺
”
,
吕蒙就
“垂涕斩之
。
”
( 同上)
如此作法无非是急于 要消除刘备的影响以便
取而代之
。
因此及时发动东征
,
对于刘备才
有利
。
当时东征成功的可能性还可以从魏
、
蜀
、
昊首要人物对刘备东征的评论 中得到证实
。
诸葛亮在东征失败后 叹息说
:
“
法孝直若在
”
·
就复东行
,
必不倾危矣
。
”
(《蜀书
·
法正传
》)
诸葛亮对当时的战略形势是 很清
楚的
,
在他看来
,
东征之所以遭到失败是由
于缺乏象法正这样得力谋士造成的
,
并非是
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的
。
而且 不排除东征有
成功的希望
。
所以他说
:“称归磋
跌 凡
事如此
,
难可逆见
。
”
(
《蜀书
·
诸葛亮传
》注
引《汉晋春秋》)孙吴统帅陆逊在战争初期也
并无必胜把握
。
陆逊谓诸将日
:“备举军东下,
锐气始盛
,
且乘高守险
,
难可卒攻
,
攻之纵下
,
犹难尽克
,
若有不利
,
损我大势
,
非小故也
。’
(《吴书
·
陆逊传》)对于蜀军的力量
,
陆逊
也是不敢低估的
,
认为只可智取
,
不可力敌
,
必须
“广施方略,
以观其变
”
( 同上)
。
曹
魏在夷陵之战中基本上取观望态度
。
曹不听
说蜀军树栅连营七百余里
,
谓群臣日
:“备
不晓兵
,
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I
‘苞
原限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
’
,
此兵忌也
”
(
《通 鉴》卷六十九)在 曹王这个旁观者看来
,
刘备倒不是因为在力量上不如孙吴
,
而是因
为
“不晓兵”
,
所以很可能要遭到失败
。
综上所述
,
当时蜀汉不是没有力量来直
得这场战争
,
东征的失败也并不具有必然性
.
刘备东征之所以失败
,
其原因正如诸葛亮和
曹王所指出的
,
是刘备在缺乏得力的谋士的
情况下在具体的军事指挥上犯了错误
,
致使
客观上存在着的夺回荆州的可能性终于未能
转变为现实
。
至于夷陵之战的具体指挥失误
,
史家多有论述
,
兹从略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