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
幽逼主
_
L
,
罪百田常
,
祸千王莽
。
文帝临戎不武
,
为国好奢
,
忍害贤良
,
疏忌 骨肉
。
而
(陈)寿评皆依违其事
,
无所措言
。
刘主地 居汉宗
,
仗 顺而 起
,
灭 险不挠
,
终始无 瑕
,
方i者帝王
,
少康
、
光 武
,
譬以侯伯
,
宜辈秦缪
、
楚 庄
。
而 寿评
,
抑其 所长
,
攻其所短
。
是
则以魏为正朔 之 国
,
典午枚承
。
蜀乃偕 伪之君
,
中朝所 嫉
。
”
显然
,
刘知儿也是反对陈
寿帝魏伪蜀的正统观
,
故而 非议 陈志之述
“孙 刘皆宗魏世”
的作法
。
南宋理 学大师朱熹作《资治通鉴纲目》
,
也抛弃了司马光的《资治 通鉴》承袭陈志帝
魏伪蜀的正统观
。
司 马光宋臣
,
宋上承五 代
,
取后周 而立
,
进而 消灭制据诸国
,
从 取而代
之及北统南两方面来看
,
北宋与西晋极其相似
,
若视魏为篡逆立 国
,
北宋立国 又何尝 不
是?
!
故维护赵宋江山的司马光 决不会舍此而 论
,
这是他宗 陈志帝魏的原 因所 在
。
那么朱
熹为 什么承袭习凿齿的正统论呢?
因南宋建都临安(杭州)
、
东晋建都建康
(南京)
,
两
朝皆偏安江左
,
时势与吴 蜀相类
,
与西晋
、
北宋时势不 同
,
朱熹的三国正 统观念 与习凿齿
合拍
,
其原因盖出于此
。
_
帝魏伪蜀或帝蜀倍魏
,
均是封建正统史观
,
两者无 分高低
。
但结合东晋与南宋时势考
察
,
帝蜀说似与民族矛盾 斗争以及北伐中原 的战略思想 有关
。
朱熹早年怒 斥秦桧卖国
、
主
张抗金收复失土
,
从《朱子年谱》来看
,
主 战与编撰《通鉴纲目》儿乎先后同时
,
这决非
偶然的巧合
,
透过历史 的表 象
,
从中可以窥见
,
他提 出帝蜀伪魏的史观
,
实与南宋偏 安江
左的时势以及他北伐中原 的抗战主张联系在一起的
。
元代的蒙古贵族提倡程朱理学
,
朱熹的
《通鉴纲目》在思想界颇有地位
,
遂使朱熹的
三国正统观扩大了影 响
,
诚如姚隧所言
:
“
至《纲目》书出
,
始日汉 中王即皇帝位
,
统斯
正矣
。
,
《纲目》叙及 蜀汉兴亡的称谓
,
与陈志迥然 不 同
。
元人据此
,
拔高了刘备的 评
价
,
如叶子奇认为
“帝王
之盛节
,
三 代而 下
,
汉高为最
,
昭 烈次之
,
光武唐太宗
,
伯仲I b I
耳
。
”
刘备既被列为
“盛节”
帝王的前列
,
自不待
一言三 国正
统唯蜀所归了
。
然而 元代是个地跨欧亚的统一大帝国
,
不存在南方统一北方的问题
,
为什么朱熹的正
统观仍能流行呢?这 除了固有思想 因袭之外
,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 因是元朝 为了巩固 自己
的统治
,
推行了民族压迫与阶级压迫政策
。
元朝分蒙古
、
色目
、
汉人
、
南人四等
,
以南人
地位最低
,
最受歧视
。
法律规定蒙古人打汉人
、
南人
,
汉人
、
南人 不得还手
,
打死汉人
、
南人
,
不必抵命
,
至于南人所受的剥削也是十分酷重的
。
对此甚 至连南方 地主阶级知识分
子也 怨声载道
,
期望以南统北
。
这方面的言论以叶子奇为 代表
。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 贯中
,
一说江南钱塘人氏
,
约生于一三三O年
,
卒于一四0 0
年
,
小说成 书于元 末明初
。
探究他采取帝蜀 伪魏 的正统史观作为创作的指导思想 的原 因
,
当与作者生 活的地区
、
时局与历史背景有关
。
试想
,
始时朱元璋崛起东南
,
北方尚为 元蒙
所据
。
其南北汉胡对峙局面与东晋
、
南宋相似
。
作为 浙西地主 阶级知识分子的罗贯中很可
能与浙东 的叶子奇具有相 似的民族 意识
。
历史证 明
,
凡属南北敌对的汉胡王朝
,
南方的抗
战派或统一派从其收复北方失土的愿望 出发
,
当追溯三国史事时
,
往往缅怀刘备中兴 汉室
的艰苦功业
,
赞颂诸葛亮北伐中原 的顽强意 志
,
对三 国的正统 多瞩目于蜀 汉
。
对此
,
明 中
叶的高儒早有所见
,
他说罗贯中是
“据正史,
采小说
,
征文辞
,
通好尚”
公进行创作的
。
所谓
“通好 尚”
,
似指帝蜀伪魏的正统论
。
由此可见
,
从历史角度进行考察
,
《三国 演
义》的
“正统说”
仍有其时代色彩与历史依据
。
罗氏成书后
,
援及明之季世
,
似无 有以南统北 的必 要性
,
但宋 明理 学仍一脉相承
,
提
1 0魂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