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唐代民间流传三 国故事的内容广泛,较之前
代篇幅短、人物单纯的传说有进一步的发展,开
始注重细节的刻画,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更浓。 一
粟先生《谈唐代的三 国故事》 介绍了他发现的
“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民间传说,描述诸葛入验
时细节甚详。他认为王仲文己铁杂刷《诸葛亮秋
凤:Ii.丈原》 是唐“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故事和
((三国志平话》 “秋风五丈原”的中间环节。唐代
还有一些承袭六朝遗风的有关三 国的野史传说,
如李冗的《独异志》。(也虫异志》 记录了许多条三
国人物的逸闻,其中有刘备马跃檀溪的故事,与
《世说新语》 细节有差异,由“酬越、蔡南欲因
会取备”变成“刘表欲因会杀之”,说明三 国故
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异。另外还有如
“蜀将姜维既死,剖其腹,视其胆如斗犬’。这条
充满夸张和传奇色彩的记载为平话和杂剧所袭
用。在《刘玄德醉走黄鹤楼》 杂剧中,姜维的外
号即为“大胆姜维”。
诗歌是唐代成就最高、最普遍的艺术形式。
随着唐代社会矛盾的日益深化和后期社会动荡加
剧,越来越多的诗人以三 国人物和故事为题材,
抚今追昔,创作了大量咏古抒怀的诗歌,其思想
倾向和艺术表现都对后世的戏曲小说产生很大影
响。如诗人杜甫流浪四川|,亲历了蜀汉战争的遗
迹,瞻仰了纪念先主和诸葛的庙宇,对刘备君臣
怀有好感,留下了许多咏怀的诗篇。((三 国志平
话
》 在描写诸葛之丧时,就曾引用杜甫的《蜀
相》 诗。这说明民间文学和文人诗文中间没有不
可逾越的鸿沟,文人的诗文对民间三国故事创作
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到了刘禹锡、李商隐、李
山甫等诗人的作品中,诸葛的形象则进一步开始
神化,如“蜀相运神机”叫“猿鸟犹疑畏简书,
风云常为护储膏” b〕 ,
“忆昔南阳顾草庐,便乘
雷电捧乘舆”“〕 ,
“尽驱神鬼随鞭策,全罩英雄
入网罗” b〕 。诸葛亮成了超凡脱俗和神秘莫测的
人物,这表达了人民对他的崇敬之情。所以元代
的俗文学如((三 国志平话》 把诸葛亮写成“本是
一仙人”,会“撒豆成兵,呼风唤雨”;无杂刷
《隔江斗智》 中诸葛亮“道貌岸然仙家气’,无疑
是与唐诗中诸葛亮形象的神异化一脉相承的。唐
代诗歌大量咏怀三国史实和人物,对三 国故事的
广泛传描起了促进作用。无杂剧中三国戏也从中
波取营养,如“周瑜渴鲁肃”的故事。周罢《鲁
肃到的诗云:
“轻财重义见英奇,圣主贤臣是所
依。公瑾窘饥求子敬,
一言才起数船归。”孙无
晏《鲁肃指
》ω 诗有“指出千如等闲”,都
咏此事。又如苏轼《东坡先生志林》 有描写杜甫
托梦驳正“世人误会((八阵图》 诗” 一节。因当
时有人据杜诗“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而产
生“先主、武侯欲与关羽复仇”的误解,而杜甫
指出其本意则是指“吞吴”为令人“遗恨”的一
个错误决策。无杂刷《诸葛亮石伏陆逊》 盖由此
发展而来。
有唐一代三国故事在民间艺人和文人的推动
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多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和广
泛传播。它对无杂剧中三 国戏及后世戏曲小说的
思想和艺术熏陶是不容忽视的。
四、 宋元 i
井史和宋金戏 曲
宋元四百年间,
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创作空前
繁荣。各种艺术形式如讲史、戏曲、诸宫调、绘
画与木刻、诗歌与笔记等等都在表现这一 内容。
应该说,北宋李等编《太平广记》 及司马光的
《资治通鉴》,特别是南宋朱嘉的《通鉴纲目 浅
对这时期通俗文学中三国题材的创作和繁荣都起
到一定作用。无杂剧中三 国戏便是波取诸种艺术
的营养成长起来的,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讲史和宋
金戏曲。
从现存的记载看, 三 国故事的讲唱和表演在
宋代己相当普遍。北宋苏轼《东坡志林》 记载的
“说三 国”的“古话”就是讲史。宋仁宗年间,
己有人把“市人”所说三 国故事改编为影戏的。
高承《事物纪原》 卷 9 记载:“仁宗时,市人有
能谈三国事者,或来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
蜀吴三分战争之像。”张来《明道杂志》 也记载
当时影戏表演三 国故事。“说三分”的专家霍四
究( 10〕,讲说三 国故事己成为一种专门艺术。宋
人小说话本也己引三国故事为典故或熟语。《简
贴和尚》:“当阳桥上张飞勇,
一喝曹公百万兵。”
((西湖三塔记》:“眉疏目秀,气爽神清,如((三
国》 内马超。”《洛阳三怪记》 写徐道士召来大风
如“赤壁走曹公”。这时期创作三 国故事的主要
是书会才人和民间艺人。为了有效地招楝吸引昕
众,他们不再使用简单的叙述手段,而是另辟蹊
径,以史为依托,根据现实要求进行大胆的想象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