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之君,
深得人民爱戴,
于是欣然归顺。
作为历史演义小说,
对部分史实作艺术化处理无可厚
非,
但仔细品味罗贯中对此二人事迹的改动,
将二人的叙述
与史书相比较,
再将《
三国演义》
其他各处与史实不符之处
都结合起来分析,
显然,
《
三国演义》
的价值取向是以道德伦
理为尺度的。
罗贯中在徐庶与姜维的去留过程中,
都突出了一个至
关重要的因素,
就是他们的母亲。若不是徐母被挟,
徐庶决
不会走;若不是姜母被困,
姜维也决不会留。在封建伦理道
德中,
“
孝”
的地位可说是金字塔的尖顶,
上至君臣,
下至百
姓,
莫不顶礼膜拜。
“
忠孝自
古难两全”
,
如果危急关头此二
人置母亲于不顾,
只图自己建功立业,
纵然功高盖世也不
免为后人非议。
但若为了救母而背主,
即是“
不忠”
、
同样会
落个千古骂名。为了
让二人成为“
全忠全孝”
的典范,
罗贯
中对情节的安排可说是费尽苦心。徐庶临走之时,
与刘备
推心置腹,
昼夜长谈,
感伤零涕,
难舍难分。临别时还向刘
备表示“
纵使曹操相逼,
庶亦终身不设一谋。”
作为一位谋
士,
倘若不能以
计献人,
其政治生涯无疑等同于已经终结。
徐庶救母不惜己身、
忠君不事二主。而姜维归顺蜀国时尚
是一位少年,
他自幼丧父,
与母相依为命。诸葛亮设下巧
计,
假意危及其母,
“
孝”
字当
头,
姜维如何能不救? 又设计
使魏人误以为姜维已经投降,
连姜维的至友都中计而不能
理解他。如此尴尬境地,
姜维百口莫辩,
只能“
仰天长叹,
两
眼泪流”
。
如此忠孝之臣,
魏军浑然不察,
其过在谁? 彼弃之
则吾用之,
诸葛亮虽是设计之人,
作为一国军师,
在不伤害
他人性命的前提下招纳人才也无可非议。而姜维为报答诸
葛亮的知遇之恩,
对蜀国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
二人的品性德操既然无可指责,
“
忠孝”
思想自然得到了成
功的宣扬 。
在二人的去留过程中,
除了体现臣的“
忠孝”
,
罗贯中
还不失时机地表现了君的“
仁义”
。徐庶出场时高吟了一
首诗: “
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
吾。”
表明自己“
良禽择木而栖,
贤臣择主而事”
的美好愿
望,
而刘备马上很敏感的意识到这是一位贤才,
立即下马
邀其同往商谈,
待为上宾。
徐庶为了试探刘备,
以“
的卢马
妨主”
为故劝其将此马借与仇怨之人一用。刘备正色道:
“
公初至此,
不教吾以正道,
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
备不敢
闻教。”
徐庶这才相信“
新野牧,
刘皇叔; 自到此,
民丰足”
确是百姓的肺腑之言。
后徐庶为救母不得不走,
刘备手下
纷纷劝说刘备要么将其杀死以免后患,要么强留让其身
怀对曹的杀母之恨而誓死追随。刘备断然拒绝,
“
使人杀
其母 ,
而吾用其子,
不仁也; 留之不使去,
以绝其子母之
道,
不义也。
吾宁死,
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
甚至向徐庶表
示: “
先生既去,
刘备亦将远遁山林矣。
”
作为一军首领,
刘
备要求以仁义躬行天下、
以仁义相天下之士,
“
仁义之君”
可说当之无愧。
纵观整部《
三国演义》
,
章学诚在《
丙辰札记》
中作出“
七
实三虚”
的评价并不违背事实。
罗贯中除了对徐庶姜维的事
例作了改动之外,
其他许多地方也进行了个人独立的创作。
熟知历史的文人和史学家中,
不少人认为凡此种种,
都是罗
贯中的“
拥刘反曹”
的政治立场的表现,
企图使“
一家天下”
的封建正统思想继续在人们心中深化,
让“
乱臣贼子”
谋权
篡位的可耻行径世代被人唾骂。如果《
三国演义》
的价值取
向是由这种政治愿望决定的话,
徐庶与姜维的去留所表现
出的种种感人场面,
就仅仅是为最终“
刘姓天下”
的失败添
上两笔浓浓的悲剧色彩,
以引起更多人的同情和愤恨罢了。
显然作者的意图并不在此。
在徐庶与姜维的事件描写中,
着
重凸现的是“
仁君贤臣”
、
“
慈母孝子”
的理想的封建伦理关
系,
呼唤的
是传统道德的回归。
仁君始终不会为了霸业而做
出有背人伦的不仁之事; 贤臣为了报效明主的知遇之恩而
视死如归;百姓更是拥护贤能的君臣而愿意患难相随。
蜀国
最终无论成功还是失败,
都不能压抑作者对“
忠孝仁义”
的
赞美、
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追求。
文中表现对传统道德的维护
的事例还有很多,
简单的以“
拥刘反曹”
的政治倾向来解释
作者在这些情节中体现的时或明或暗的个人情感,实在有
失片面且苍白。“
总的说来,
在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
价上,
《
三国演义》
的
作者不是用历史判断观照历史,
而是用
伦理判断评价人物”
。
徐庶与姜维的去留,
在罗贯中的艺术处理下呈现出的
面貌,
可说是《
三国演义》
价值取向很典型的体现。
它不是试
图准确的重现历史,也不是试图用政治成败来进行人物评
价,
更不是片面的宣扬“
一姓天下”
的正统思想。
它更多的是
在宣扬封建伦理道德、
寄托“
忠孝仁义”
的理想,
其价值取向
是以伦理判断为主要格局的。
参考文献:
[1]金人瑞.三国志通俗演义序.见《
中国历代小说论著
选》
第104页,
黄霖撰著.江西人民出
版社,
1990.8.
[2][3][晋
〕
陈
寿
.三国
志
(下
册
).诸葛亮
传.姜维
传
.中
华
书局,
1982.
[4][5] 缪俄.三国
志选注.中
华书局,
1984.3.
[6][7][8][9][1
0] 罗贯中
.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
版社,
19 80 .
[11]宋克夫
.宋明
理学与
章回
小
说.武汉出
版社,
1
995.12月
.
4 7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