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以当代意识反观《三国演义》
(0 次评价)3595 人阅读0 次下载
. 7 0 · 南 开学 报 养 , 自觉地吸 收诸如哲学 、 历史学 、 伦理学 、 心理学 、 政 治学 、 文艺学以及其他各个学科领域 中新的理论思维 成果 , 才能不断拓展思维空间 , 开辟多向多元的思维 格局 , 开启洞观本质的 “第二视力” 。 最近读到何兆武先生的《也谈 “清 华学 派 ”》, 文中 引用十七世纪初 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的名言 :“欲 求 超胜 , 必先会通 ” 。 深刻阐明了自觉而 广 泛 吸收古今中 外人类一切进步的思想成果以促进学术 发展的必要 性和重要性 , 对我们启发很大 。 他认 为 : “学 术思想欲 求超胜 , 就必 先会通 古今 、 中西 、 文理 ; 否则就只能自 甘于抱残守缺 、 固步自封而为时代所淘汰 。” 他还列举 清华早期有名的四大导师来说明会通的重要性 。 如梁 启超 , 他在二十世纪初大 力介绍西方学说 , 曾整整影 响一个 时代 的思想至深至 巨 ; 王国维则从对康 德 、 叔 本华和尼采的研究 , 转入整理中国古典文化 , 开创了 新时代中国文化研究的新局面 ; 陈寅格先生继之以德 国兰 克学派家法 治史 , 成 为一代宗师 ; 赵元任先生是 世界级的语言大 师 , 但他对自然科学有着 精湛 的研 究 , 成 为把自然 科学有意识地 、 系统地引入人 文研 究 的近代开山 之第一人 。 要之 , 四位导师之所以成 为中 国近 代学 术思想 史上的巨孽 , 其基本原因 , 正是由于 他们得近代风气之先而能放眼世界 的缘故 。 三国演义的研究 , 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 但 若更上一层楼 , 这就需要我 们在面对 古今 中外多种 并 行或者相悖 的阅读方式和批评方法时 , 善于择善而从 或兼收并蓄 , 乃 至可以因时因地而分 别取用 ; 需要 我 们突破已有的研究 格局 , 把《三国演义》研 究从狭窄的 视野中解放出来 , 在拓展思维空间 , 开辟多向多元的 思维格局方面 , 迅速开创新的局面 。 否 则 , 以当代人的 科学精神 、科 学 的悟性 和思辨力洞观《三国演义》 , 对 作品进行全方位的重新审视 , 也就无从谈起 。 前不久 , 参加在 汉中举行 的全国第 十一 届《三国 演义》学术讨 论 会 , 读到陈洪 、 马宇 辉的文章《一编 书 是 帝王师—论诸葛亮范型及其文化意 蕴》 , 很有感 触 。 文章剖析的是诸 葛亮的 “ 帝王师 ”观念 , 阐发的却 是中国知识分子以重事业 、重 人格的双重 价值追求为 核心 的人 文品格 及其历 史渊源 、 发展流变 与深远影 响 。 文思纵横裨阖 , 视野极 其开阔 。 从《三国演义》讲到 《水浒》之吴用 、 《女 仙外史》之 吕师贞 、 《野雯 曝言》之 文素臣 、 《说唐》之徐茂公以 少 划封神演义 》之姜子牙等 等 ; 从小说 讲到儒家政治思 想 , 讲到孟子 、 申培公 、 韩 婴 、辕 固生 、 董仲舒以及司马迁和《史记》 ; 并讲到自汉 以降 , 由于大 一统政 权的建立 与巩固 , 君权日重 , 从而 造成现实政治生活中 “ 帝王师 ” 观念从理想到 “ 白日 梦 ” 的历史性 转 变 ; 继 而再 从政 治到文学 , 讲到怀抱 “ 帝王师 ”理 想 的众 多儒者, 如辛 弃疾 、 罗贯中及其学 步者 , 何以在 作品中如痴如狂 、 反 反复复地以文 学的 方式来圆这个古老的梦 。 文章最后指 出 :“作 为一 种文 化传统 , 帝王师 理想的影响并非日出而烟 销 ; 在分析 中国知识分子 的政治形态 、 文化心态时 , 这种影响是 应加以考虑的 , 而《三国演义》及其 学步者 , 正 可以为 我们提供极好的范例 。” 那么 , 我们究竟应该 “考 虑 ”什 么呢?作者虽未明言 , 而文章所蕴积 的当代精神 , 则无 疑 促使我们去进行人生价值的思考 , 并从 中汲取深刻 教训 。 不言而喻 , 文章论诸葛亮范型 , 之所以有如此强 烈的当代意识的气息 , 其基本原因就在于作者能够广 泛吸收各个学科领域 中新的理论思维成果 , 因而 才有 可能把 “帝 王师 ”的观念 放到广阔的文化背 景中 , 对中 国知识分子的政治文化 心态做系统的分析 , 从而以其 敏锐的穿透力打通古今 , 帮助我 们在古代 作品中读出 体现当代精神的 自我 。 以当代意识反观《三国演义》 , 当然也不仅限于从 文化的视角切 入 , 而应 当是全方位 的 , 如哲学 、 史学 、 美学 、 心理学的视角 , 等等 。 这里着重分析 陈洪 、 马宇 辉《一编书是帝王师—论诸葛亮 范型及其文化意 蕴》一文 , 其命意不过是希望借此抛砖引玉 , 以期引起 大家对拓展思维空间 , 开辟多向多元的思维格局的注 意 , 从而说明以当代人的科学精神 、 科 学 的悟性和思 辨力反观《三国演义》的迫切性 。 从文化的视角切入 , 对作品进行全面 、 深入 、 系统 的探 究 , 是以当代意识反观《三 国演义》的重要侧面 , 也是近十年来《三国演义》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热 点现象 。 小说是叙事文学的最高形 式 , 人类生 活和社会文 化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可以在小说中得到反映 , 在这个 意义上 , 小说完全 可以说是用美学方法写成的历史 。 因此 , 《三国演义》无疑也是一部最具美学意义和 历史 意义的三国文化史 , 同时也 是一部充分显示中国传统 详《读书》1 9 9 7年第8期 , 第 3一5页 。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24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11 01:44 , Processed in 0.40321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