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0
·
南
开学
报
养
,
自觉地吸 收诸如哲学
、
历史学
、
伦理学
、
心理学
、
政
治学
、
文艺学以及其他各个学科领域 中新的理论思维
成果
,
才能不断拓展思维空间
,
开辟多向多元的思维
格局
,
开启洞观本质的
“第二视力”
。
最近读到何兆武先生的《也谈
“清 华学
派
”》,
文中
引用十七世纪初 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的名言
:“欲
求
超胜
,
必先会通
”
。
深刻阐明了自觉而 广 泛 吸收古今中
外人类一切进步的思想成果以促进学术 发展的必要
性和重要性
,
对我们启发很大
。
他认 为
:
“学 术思想欲
求超胜
,
就必 先会通 古今
、
中西
、
文理
;
否则就只能自
甘于抱残守缺
、
固步自封而为时代所淘汰
。”
他还列举
清华早期有名的四大导师来说明会通的重要性
。
如梁
启超
,
他在二十世纪初大 力介绍西方学说
,
曾整整影
响一个 时代 的思想至深至 巨
;
王国维则从对康 德
、
叔
本华和尼采的研究
,
转入整理中国古典文化
,
开创了
新时代中国文化研究的新局面
;
陈寅格先生继之以德
国兰 克学派家法 治史
,
成 为一代宗师
;
赵元任先生是
世界级的语言大 师
,
但他对自然科学有着 精湛 的研
究
,
成 为把自然 科学有意识地
、
系统地引入人 文研 究
的近代开山 之第一人
。
要之
,
四位导师之所以成 为中
国近 代学 术思想 史上的巨孽
,
其基本原因
,
正是由于
他们得近代风气之先而能放眼世界 的缘故
。
三国演义的研究
,
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
但
若更上一层楼
,
这就需要我 们在面对 古今 中外多种 并
行或者相悖 的阅读方式和批评方法时
,
善于择善而从
或兼收并蓄
,
乃 至可以因时因地而分 别取用
;
需要 我
们突破已有的研究 格局
,
把《三国演义》研 究从狭窄的
视野中解放出来
,
在拓展思维空间
,
开辟多向多元的
思维格局方面
,
迅速开创新的局面
。
否 则
,
以当代人的
科学精神
、科 学 的悟性
和思辨力洞观《三国演义》
,
对
作品进行全方位的重新审视
,
也就无从谈起
。
前不久
,
参加在 汉中举行 的全国第 十一 届《三国
演义》学术讨 论 会
,
读到陈洪
、
马宇 辉的文章《一编 书
是 帝王师—论诸葛亮范型及其文化意 蕴》
,
很有感
触
。
文章剖析的是诸 葛亮的
“
帝王师
”观念
,
阐发的却
是中国知识分子以重事业
、重
人格的双重 价值追求为
核心 的人 文品格 及其历 史渊源
、
发展流变 与深远影
响
。
文思纵横裨阖
,
视野极 其开阔
。
从《三国演义》讲到
《水浒》之吴用
、
《女 仙外史》之 吕师贞
、
《野雯 曝言》之
文素臣
、
《说唐》之徐茂公以
少
划封神演义
》之姜子牙等
等
;
从小说 讲到儒家政治思 想
,
讲到孟子
、
申培公
、
韩
婴
、辕
固生
、
董仲舒以及司马迁和《史记》
;
并讲到自汉
以降
,
由于大
一统政 权的建立 与巩固
,
君权日重
,
从而
造成现实政治生活中
“
帝王师
”
观念从理想到
“
白日
梦
”
的历史性 转 变
;
继 而再 从政 治到文学
,
讲到怀抱
“
帝王师
”理 想 的众 多儒者,
如辛 弃疾
、
罗贯中及其学
步者
,
何以在 作品中如痴如狂
、
反 反复复地以文 学的
方式来圆这个古老的梦
。
文章最后指 出
:“作 为一
种文
化传统
,
帝王师 理想的影响并非日出而烟 销
;
在分析
中国知识分子 的政治形态
、
文化心态时
,
这种影响是
应加以考虑的
,
而《三国演义》及其 学步者
,
正 可以为
我们提供极好的范例
。”
那么
,
我们究竟应该
“考
虑
”什
么呢?作者虽未明言
,
而文章所蕴积 的当代精神
,
则无
疑 促使我们去进行人生价值的思考
,
并从 中汲取深刻
教训
。
不言而喻
,
文章论诸葛亮范型
,
之所以有如此强
烈的当代意识的气息
,
其基本原因就在于作者能够广
泛吸收各个学科领域 中新的理论思维成果
,
因而 才有
可能把
“帝
王师
”的观念
放到广阔的文化背 景中
,
对中
国知识分子的政治文化 心态做系统的分析
,
从而以其
敏锐的穿透力打通古今
,
帮助我 们在古代 作品中读出
体现当代精神的 自我
。
以当代意识反观《三国演义》
,
当然也不仅限于从
文化的视角切 入
,
而应 当是全方位 的
,
如哲学
、
史学
、
美学
、
心理学的视角
,
等等
。
这里着重分析 陈洪
、
马宇
辉《一编书是帝王师—论诸葛亮 范型及其文化意
蕴》一文
,
其命意不过是希望借此抛砖引玉
,
以期引起
大家对拓展思维空间
,
开辟多向多元的思维格局的注
意
,
从而说明以当代人的科学精神
、
科 学 的悟性和思
辨力反观《三国演义》的迫切性
。
从文化的视角切入
,
对作品进行全面
、
深入
、
系统
的探 究
,
是以当代意识反观《三 国演义》的重要侧面
,
也是近十年来《三国演义》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热
点现象
。
小说是叙事文学的最高形 式
,
人类生 活和社会文
化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可以在小说中得到反映
,
在这个
意义上
,
小说完全 可以说是用美学方法写成的历史
。
因此
,
《三国演义》无疑也是一部最具美学意义和 历史
意义的三国文化史
,
同时也 是一部充分显示中国传统
详《读书》1 9 9 7年第8期
,
第
3一5页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