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
王
!一形1
}
.
1}
象与性格
—
曹操与拿破仑的形象塑造比较
讲天振
读罢
《三国汕义》和《战争与
和平
》
,
当我们欣赏
两部厂 〔
:著所描怂的栩栩如生
的艺术形 象时
,
我们不
会 不发现
,
在这群千姿百态
、
个性各异的艺术群象
里
,
有一对相似的形象
,
这就是曹操与拿破仑
。
两人(指文学形象
,
而非历史人物)
,
都是拥兵百
万
、
野心勃 勃的军事统帅
,
一个(曹操)率兵南下
,
一
心想吞矣灭蜀
,
独羁天下;另一个( 拿破仑)则挥戈
北上
,
必欲置俄罗斯于死地实现称帝全球的野心而
后 快
;
于是两人得到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评语
,
前
者是
“乱世之奸雄”
,
后者是
“篡位的奸臣
竺
。
两人都同样的骄奢蛮横
。
当进攻波罗金诺的法
军 伤亡惨重而去请求援军时
,
拿破仑的回答是
:“告
诉那不勒斯王
,
还不到正午呢
,
我也还没有看清我
的棋盘
。乡
吧!
”
接着
,
顾 自和他的侍从谈起了与 战
斗无关的事
。
竹操的骄奢之态也不亚 于拿破仑
。
在
有名的赤壁大战前夕
,
他
“置酒设乐于大船上”,
做
着
“
穿i得江南
,
当妥二乔
。
且之台上
,
以娱暮年
”
的美梦
。
当手下有人进谏时
,
竞被他
“手起一架”
当
场刺死
。
但 是这两个人又都不乏通达人情的一面
:
曹操
在出征 途中
,
竞带着百余名近侍
,
特地到故友蔡邑的
山庄去石望故友之女蔡文姬
;
拿破仑则 在戎马住
惚之际
,
石到皇后送来他爱子的画像时
,
也会
“
眼
晴模糊, ’
.
,
屏退左右
,
独自坐在椅上
,
对着画像
“
白山自在地发泄他的感情
”
。
显然
,
这是两个具有许多共性的人物
。然而两位
作者在描绘这两幅具 有许多相似点的肖像时
,
用的
却不是一样的笔调
,
一样的色彩
,
也就是说
,
中俄两
位巨匠在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手段上
,
有着 许多不同
。
《三国演义》中曹操首次出场时的那段文字是中
国传统叙事文学中极有代表性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
为 首闪出一将
:
身长七尺
,
细眼长称
;
官
拜骑都尉
;
沛国憔郡人也
,
姓曹
,
名操
,
字孟
德
。
操父曹篙
,
本姓夏侯氏
;
因为中常侍曹腾
之养子
,
故督姓曹
。
曹肖生操
,
小字阿瞒
,
一
名吉利
。
操幼时
,
好游猎
,
喜歌舞
;
有权谋
,
多机变
。
寥寥百余言
,
说尽曹操的外貌
、
家 世
、
为人 和
个性
。
紧接着作者就迫不及待地借他人之口
,
点出
“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
”的话,
为小说中曹操这
一形 象定下了性格基调
,
作者本人对这一人物的爱
憎褒贬
,
也尽现读者眼前
。
这与
《战争与和平》
中拿破仑的 出场适成强烈的
对比
。
当我们听着安娜
·
舍雷尔家举行的招待会上
,
一些人破
口大骂“布昂纳拨”
“毁灭了
自由
”,
大搞
“阴
谋
、
暴力
、
流放
、
杀戮
”,
而另一些人却 由衷地把拿
破仑称作懂得革命
、
保护人权和人权平 等的
“
伟人
”
时
,
我们简直莫衷一时
,
无所适从
,
希望作者指点
迷津
。
但是
,
不
,
作者紧紧地躲在帷幕后面
,
缄口
不言
。
而这场争论的中心人物—
拿破仑
,
也是千
呼万唤始出来—直到第一卷即将结束之时
,
他才
姗姗来迟地登场
:
的
。
只是
“他”
在嗽山庙中
,
“捉定”
一个素昧平
生
、
未交一语的女子素手
,
觉得
“
清洁生 凉
”
;
“他”
食毕思色
,
想起
《聊斋》
中的狐 魅夜 叉
,
气合
中依 然羡羡的
,
恨不一 遇
”,
甚至因没有来得及向
老道
‘咨问询房
中之术
”
而
“悔之
不及
”
,
虽然真
实
,
但实属变态
,
格调不高
,
有什么值得写在纸上
、
告诉读者的?
我为 陈村写出这样的小说而深感不安
。
如果作
为文字游戏
,
偶尔为之
,
那么就此打住吧
。
“试了
不行的话再回来
”
,
也无伤大雅
。
但如果作为一种
创作发展的趋势来看
,
从写熟悉的到采访写作再到
宣泄个人感情
,
从思想的直露进人合蓄转向晦涩
,
这实非吉兆
。
创作实践证明
,
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
创作道路
,
是能够走通
“大渡河”
的
,
那么
,
又何
必去追逐什么
“新潮流”
呢?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