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的 素材,
其次儒教的衰微
,
思 想的解放
,
最后才是曹氏父子的提倡
。
我们认为
,
无论文学也好
,
艺术也 好
,
它们都是一 定社会历史背景 下的产物
,
离开了这
个背景
,
到 外部寻 找它产生
、
发展 的原因
,
都是舍本取末
。
建安文学的繁 荣发展都离不开汉
末大乱这个基本 因素
,
正是由于这个大乱
,
解放了思 想
,
丰富了作家的 阅历
,
这 些都是建安
文学繁荣发展的前提
。
但是我们 还应该注意 到
,
社会动荡不 安
,
这只是历史背景
,
它影 响 到
人们生活的每一方面
,
作为 人们精神生活的文 学
,
则又有更直接
、
具体的 原因
。
比如
,
汉 末
社会动乱的现实
,
强 烈地刺激了诗人
,
从而产 生了如《七哀 》(王集)
、
《驾出 北郭门行》
(阮瑞)
、
《饮马 长城窟行 》(陈琳)
、
《篙里行》(曹 操)
、
《悲愤诗 》(蔡玫)等优秀
作品
,
但是昊
、
蜀 的文 人同样经 历了这样一个大乱
,
为 什么他们 就没有这样的作品?是 他们
对大乱无动于衷吗
?
显然不 是
。
我们 并非 要汉末所有文 人都写 出这样的作品
,
而是由魏 蜀昊
三 国的文学 现象而 得出一种 疑问
:
为 什么在文学上取得成就的诗人都集中到曹操身边了
呢?这难道不使我们对曹氏父 子在建安文 学发展 过程 中所起的作用加以重视
?
曹操 对文人的欣赏与重 视
,
是 尽人皆知的
。
他屡屡 下令求贤
,
“二 三子其佐我
明 扬仄
陋
,
唯才是举
,
吾得而用之
。
”
说得多诚恳真切
。
曹操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
大家熟知
的陈琳故事就是 一 例
,
阮病
、
徐干
、
邯郸淳
、
刘祯
、
应壕
、
应场等也都是曹操延揽而来
,
并
且都委以重任
。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到这一情形是
:
“
昔仲宣独步于汉南
,
孔璋鹰扬
于河朔
,
伟长擅名于青土
,
公 干振藻于海 隅
,
德琏发迹于大魏
,
足 下高视于上京
。
当 此之
时
,
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
,
家家 自谓 抱荆山之玉
。
吾王于是设天 网以该之
,
顿八乡 太以掩之
,
今尽集兹国矣
。
”
不仅曹操如此
,
他的 儿子曹不
、
曹植兄弟与文 人关系尤为亲密
,
他们一起
生活
,
互相倡和
,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邺下
风气”
。
建安文 学前期(
工8 4一22 0
)
有两个重
要阶段
,
第一个 即汉末大乱 时诗 人的感受
,
这阶段文学 成就的获得
,
主要是社会 现实的刺
激
,
但是这时期文学 作品的搜集
、
保存却是与曹操分不 开的
。
第二个阶段 即
“邺下风气”
时
候
,
其文学成就的获得则完全是 由于曹氏父子的提倡
、
鼓励
,
他们 为作家提 供了良好的创 作
环境
,
而这点在当时显得是多么重要
。
虽然这 时期文 学的思想成就不高
,
如《文心雕尤
·
明
诗篇》所说
:“并
怜风月
,
押 池苑
,
述 恩荣
,
叙酣宴
。
”
但是无疑地
,
它大大地提高了文 人
的写作技巧
,
丰富了创作经验
,
从 而揭开了魏晋南北朝文学 的新篇章
。
曹氏父子 对文学的提倡
、
鼓励
,
是建安文 学繁荣的直 接原 因
。
如前所述
,
这 直接的 原因
除了因为他们本人的爱好外
,
主要的还是由当时的 历史背景所 决定的
。
曹操生当乱世
,
志在
匡复天下
,
希望能够得到文人的 支持
、
帮助
,
所以他不遗余力地搜揽人才
,
为己所用
。
加之
曹操出身不高
,
他对士人的 号召 力就远不如出身四世三公 的 袁绍
,
所以他的挟天子以令 诸
侯
、
用人重才不 重德等完全违背儒家思 想的方针措施
,
都是实际情况所决定的
,
这对他是英
明的决策
。
袁绍虽然有号召力
,
但正因此而 傲 慢士人
,
“
有才而不能用
,
闻善而 不能纳
”
,
结果众叛亲离
,
文 人武士反多投奔曹操
,
最终 为曹操所破
。
由于儒家 思想的衰微
,
文 人地位提高了
,
文学 观念遂得 到长足 的进步
。
曹王的《典论
·
论文》公开宣扬
:
文章经 国之大 业
,
不朽之盛事
”
,
并且 与儒家传统思 想不 同
,
宣称文章
同样可以扬名后 世
。
曹植在黄初以后也说
:“孔 氏删诗书,
王业集已分
;
骋我径寸翰
,
流藻
垂华芬
。
”
正是由于文学 观念 的进步
,
建安 诗人才大量从事五言诗的写作
。
儒家传统 思 想
认 为四言是正统
,
五言则不雅
。
晋代挚虞就说
:
“然则雅音之韵,
四言为正
”;
至南朝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