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8期
(三国演义}中,不仅渗透了民意,而且还付诸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和理性思维。在他的心目中,刘蜀集团代表的是以"仁义"为中
心的政治伦理观念,其人物就是这种观念的体现者。因而每每写
到刘备,便极力叙写其仁义、正气,俨然一圣君;每每道及曹操,则
无一不奸、无一不诈,十足一小人。如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
序》中说:"曹瞒虽有远图,然志不在社暖,假忠欺世,卒为身谋,
虽得之,必失之,万古奸贼,仅能逃其不杀而己,固不足论。......
惟昭烈汉室之胃,结义挑园,三顾草庐,君臣契合,辅成大业,亦理
所当然。咐)(则在这种隐性道德评价下,千万读者也接受了此
观念,关羽就成了永恒的红脸,而曹操白脸的形象也再难从读者
心中抹去。
-
-
从美学风格上看,(史记〉对{三国演义〉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宏大的空间叙事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史记》全书一百三十卷,
"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运",横亘三千年历史,其时空跨度之宏
大,人物之众多,头绪之繁富,结构之缤密,可谓前无古人。刘II
X才〈史记}叙事结构有所肯定:"故本纪以述皇王,列传以总侯伯,
八书以铺政体,十表以谱年爵,晏殊古式,而得事序焉。"(5)们31)
他认为,{史记〉按本纪、列传、书、表分类,将政治、军事、制度、文
化、外交以及种种人物包罗在内,容纳了千姿百态的历史人物、历
史事件以及历史制度的变迁,从而建构了一个宏大有序、共时性
与历时性交架一体的富有生命感的叙事世界。与之类似的是,
{三国志演义}"陈叙百年,该括万事"(高儒{百川书志)) ,人众
事繁、矛盾复杂,却组织得有条不紊、主次分明,充分地显示了作
者的叙事才能。小说在叙事时,是将各个空间分头展开的故事化
成以时间为序的线性流程。全书约可归纳为五条线:以汉亡为引
线,以晋国一统天下为终局,中间的主线是魏、蜀、吴三方的兴衰。
这几条线,此起彼伏,交互联络,建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在
魏、蜀、吴三条线中,尤以魏、蜀两大集团的矛盾斗争为全书的主
干;在写魏、蜀两方时,又以蜀汉的故事为重点。在写蜀汉时,则
以诸葛亮为中心;在写诸葛亮时,以隆中决策为关键。因此,在某
种意义上说,小说用浓墨重*3所描绘的隆中决策就是全书的主
脑,"其馀枝节,皆从此生"。诸葛亮在决策开头所分析的形势,
从董卓谈到曹操、孙权,实际上就是小说前七卷情节内容的概括。
诸葛亮出山后的主要故事,就是隆中决策内容的具体演绎。诸葛
亮死后,姜维九伐中原,则是"受军相遗命","以继其志\直至
最后一卷,才写三国归晋以作结。这样的艺术构思,使全书的结
构既宏伟,又严整;看来头绪纷繁,却又脉络分明o
{史记〉是中国古代悲剧文学的典范,翻开{史记》这部伟大
著作,我们看到的无不是二个个光彩夺目、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具有一种英雄色影和悲剧色彩。因此,韩兆
琦先生指出,(史记》是一个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6)(阴)如荆柯
赴秦时易水送别的场面和气氛: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
道,高渐离去筑,荆柯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
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
慨,士皆嗅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柯就车而去,终已不
顾问(2534)
。
作者以寒水、秋风、白衣、悲筑、豪歌、发指、膜目等意象,构成
一幅生动鲜明而又悲壮的画面,在这样一种惊心动魄的氛围中,作
者又巧妙地加上荆辆即景作歌这一画龙点睛之笔。于是整段文字
便挥然一体,而荆辆大无畏的悲剧英雄形象复跃然纸上。正是由
于〈史记}这种浓烈的悲剧色彩,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后世英雄悲剧
主要是从〈史记〉中吸取营养的,尽管这种说法似乎值得商榷,但
〈史记》悲剧精神影响深远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古代小说,从
{燕丹子〉、〈三王墓》、{红线〉、〈聂隐娘},直到〈三国演义〉和{水
讲传〉等无不如此。从具体细节上看,{三国演义〉悲剧精神主要
体现在蜀汉君臣的结局上,尽管刘备一意孤行而失势,托孤白帝,
关羽过于刚懂自矜而死于麦城,张飞鞭打士卒而被害,马谩轻慢狂
悖以失街亭,但他们的死都被写得极其悲壮沉痛。尤其是诸葛亮,
一生竭忠尽力,饱经忧患,是治军之英杰、治国之良才。小说写他
病死五丈原时,怀着极大的悲痛,场面极其悲壮苍凉:
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遥视各营,自觉秋风吹
面,彻骨生凉。:fL明泪流满面,长叹曰:"吾再不能临阵讨贼矣!
悠悠苍天,高其有极!"是夜,天愁地惨,日月无光,:fL明奄然归
天,(8)(蚓)
这些,都给人一种正义性和崇高感,可以看出作者对悲剧主
人公的命运给以怎样的痛惜与关注。从全书来看,{三国志演
义〉作者从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出发,融合着千百年来人民大众
对于明君贤臣的渴望心理,把刘备、诸葛亮等人作为美好理想的
寄托。根据儒家的思维逻辑,"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或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但历史发展恰恰是事与愿违:暴政战胜
.了仁政,奸邪压倒了忠义,超凡入圣的诸葛亮竟无力回天!诸葛
亮临终时哀叹:"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
如此,吾旦夕将亡矣!"小说最后也用了这样的诗句作结:"纷纷
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
骚。"作者无可奈何地将这一场历史悲剧归结为"天意"或"天
数"。所谓"天数",与其说是肯定了客观历史进展的理则,还不
如说是流露了作者对于理想的幻灭、道德的失落、价值的颠倒所
感到的一种困惑和痛苦。一部{三国演义〉表现了作者在理想与
历史、正义与邪恶、感情与理智、"人谋"与"天时"的冲突中,带着
一种悲怆和迷惘的心理,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苦苦追寻和呼唤。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部悲剧。
-
-
一
从叙事艺术上看,{史记}xH三国演义)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艺术虚构的沾概、情节模式的模拟两个方面。"七实三虚"叙事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