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略论《三国演义》的叙事模式与中国文化思维的关系
(0 次评价)5644 人阅读0 次下载
“道” 的运行是 “周 行不殆 ” , 《易 · 系辞下》中的 “ 道 ” 的 运行是 “周 流六虚 ” , 这可以说是对中国文化中的 “ 圆形思维 ” 的一种原型 描述 , 而中国的历史 、 政治 、 哲学 、 伦理 、 艺术 中的循环论 、 报应 观 、 天人合一观等都是这种圆形思维的具体表现 。 这种思维方式渗 透到文学创作中 , 使中国叙事文学具有一个先定的结构模式 , 即圆 形结构 。 除 《三 国演义》之外 , 其余三大古典小说 《水浒传》 、 《西 游记》 、 《红楼梦》以及别的古典小说都好象命定般地在画着一个又 一个的 “ 圆 ,,”。 这种规约着中国叙事文学结构的圆形思维本身又是如何产生的 呢?这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 。 我们追溯到文化之源—原始文化 中探究一下 。 前面已论述到神话思维对《三 国演义》叙事的影响 , 其 中 “ 女蜗补天 ” 和 “ 大禹治水 ” 神话表现 出来 的原型 “ 灾难一救 治 ” 从形态上看就是一个 “ 圆形 ” 。 很多民族神话中都具有的 “创 世 一罪恶一灾难 (或惩罚) 一拯救一再生 ” 原型 , 其运行轨迹恰好是 个圆形 。 在众多原型中有一个根本原型 (母型) :“死 亡一再生 ”, 它 来 自于初民对大 自然中的日升日落 、 四季循环 、 草木荣枯和人类生 命从诞生到死亡到新生命诞生的生死轮回的直观体悟 。 这个根本原 型的思维方式正是一种圆形思维 : 由诞生到死亡到再生的运行是个 不折不扣的圆 。 至此 , 我们为圆形思维找到了最初的源头 。 回头再看看《三国演义》中的圆形结构 , 不管是个人的生死成 败 , 还是某个集团的兴亡盛衰 , 抑或是整个国家的分合治乱 , 它们 都是 “ 死亡一再生 ” 这个圆形结构的一种形态 。 只是 《三国演义》侧 重于描绘这个圆形结构中的 “兴起 (诞生) 一衰亡(死亡) ’ ’这部分 , 缺乏但丁《神曲》中由地狱经炼狱至天堂或弥尔顿的由 “失 乐园 ” 至 “复乐园” 的这种宗教意义上的 “死亡一复活” 过程 , 因为 《三国演 义》主要还是一部描写历史悲剧的史诗性作品 。 综上 , 我们简略地考察了一下《三国演义》的叙事模式与中国 文化的 “历史化” 思维 、 神话 、 史诗性思维和 圆形思维的关系 。 有 些论述还不够全面深人 , 也有些论述不够顺畅成熟 , 有待进一步的 一 6 一 7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17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7-6 23:06 , Processed in 0.46743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