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所致。有关灵官之名及其记载都大量出现于明永
乐年间之后,因此根据灵官殿的细节推断 《水浒
传 》的成书时间应为明代弘治年间。李永祜(中
国人民大学)指出万历初年的简本插增了田虎王
庆二传,高儒著录的百回本 《 忠义水浒传 》是施、
罗定稿的原本,他认为孟繁仁提出的许贯中是罗贯
中的 “ 虚像 ”这一说法,是不能成立的,田虎部
分及许贯中形象并非罗贯中创作。
大冢秀高(日本琦玉大学),从王钦若有关天
书的上奏避宋真宗讳,补证了自己先前的推证,即
《 宣和遗事 》 宋江去泰山还愿,是讥讽真宗的泰山
封禅闹剧。
马成生(杭州师院)认为 “ 水浒故事 ”主要
源于山东省东平地区、梁山泊一带;许多水浒英雄
与事迹也是在上述地区。周郢(泰山学院)《〈水
浒传 〉 与泰山文化 》对 《水浒传 》中出现的泰山
名物、风俗逐一考索,察其史实背景,以此论证
《 水浒传 》与泰山文化的联系及小说成书时代。王
振星(济宁学院)《 运河文化背景与 〈水浒传 〉的
创作 》)认为东平是水浒故事、水浒戏的主要发祥
地,对此熟悉的罗贯中为 《水浒传 》创作得以准
备了丰富的素材。张蕊青(上海金融学院)《〈三
国演义 〉取材蓝本与思想渊源新探 》讨论了唐宋
诗文尤其是宋代 《容斋随笔 》对 《三国演义 》创
作的影响。
二、关于罗贯中籍贯的研究
1996年下半年,泰安师专泰山名人研究室应
东平县县长张广胜先生的邀请与东平县政府联合成
立了 “ 罗贯中课题组 ”,对罗贯中籍贯进行了田野
调查和史料整理,在此基础上,由蒋铁生执笔撰写
了 《 关于罗贯中籍贯 “ 东平 ”说的研究和调查 》
一文,这是国内首篇在东平进行调查研究基础上写
出的关于罗贯中籍贯的论文。该文一是发现了罗贯
中在东平的相关史料,二是提出了 “ 太原 ”是
“ 东太原 ”,也就是东平的新见解,否定了传统上
山西 “ 太原说 ”的科学性,文章发表后影响较大。
本次会议蒋铁生(泰山学院)在此基础上,对
“ 水浒圣地 ”东平湖周围地区进行了大量调查研
究,进一步论证了罗贯中是东平人的观点。杨海中
(河南社科院)在对关于罗贯中籍贯不同观点总结
后认为“ 东原 ”“ 太原 ”之说是可以统一的,关
键在于 《 录鬼簿续编 》中的 “ 太原 ”,应释为山东
之 “ 太原 ” 。
许盘清(南京)将嘉靖本 《 三国演义 》中在
三国时期没有出现或与三国时不一致的地名,如滑
州、南徐、润州等十四个地名进行比较分析,说明
这些地名的出处及研究的潜在价值,希望对论证
《三国演义 》作者的出生地可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
式。在 《〈三国演义 〉中的官职及任职者 》一文
中,许盘清还列出了 《三国演义 》中所有文武官
职的官名、职权、秩品等,资料详实精确。曲沐
(贵州大学)对以 《 水浒传 》 描写的北方 “ 地理错
误 ”为由来否定罗贯中是山东东原人的看法,提
出了不同的观点。刘华亭、刘中光(聊城大学) ,
通过研究 《水浒传 》一书中的地名,结合考察梁
山附近的实地情况,发现作者对梁山周围的地理相
当熟悉,因而推断作者罗贯中应是梁山附近的东原
人。
三、《 三国演义 》 《水浒传 》人物形象、思想
内涵等方面的研究
对于两部名著的人物形象研究方面,周先慎
(北京大学)《〈三国演义 〉人物塑造的得与失 》
认为,对 《三国演义 》人物塑造类型化的缺点要
具体分析,曹操的形象就具有较丰富的性格内涵,
并非写好人一切皆好,写坏人一切皆坏。鲁迅说的
“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
这是与作者的主观愿望相违背的。其成因一是夸张
失实,二是与历史小说的性质有关。沈伯俊(四
川社科院)《〈 三国演义 〉思想内涵三辨 》指出
《三国演义 》的主要精髓应是 “ 向往国家统一,歌
颂 ‘ 忠义 ’英雄 ”的主题;“ 桃园结义 ”的核心价
值是 “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的奋斗目标,应予
基本肯定。诸葛亮的忠贞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
“ 愚忠 ”,而是以帝王师的身份,忠于自己的理想
和事业,自有其积极意义。冰虹(曲阜师大)指
出 《 水浒传 》的人物塑造正处于由类型化性格向
个性化性格转变的途中,是转化到性格化、个性化
的中介性环节。胥惠民(新疆师大)指出对于司
马懿的历史功过,从道德上评价他确实对魏王朝
“ 前忠后乱 ”;但从历史的角度评价他始终是国家
的稳定性因素,平叛,稳定朝廷,主要代表着魏国
——
第5期 王 立,孙 琳:罗贯中与 《 三国演义 》 《 水浒传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77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