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都学
刊
·
4 7
·
董
、
吕
、
二袁等却是完全采取贬斥的态度
,
但对曹操则系有褒有 贬
,
寓贬于褒
,
他是一
位更加复杂丰满的有血有肉的反面典型
。
很明显
,
“演义”
的作者在创造刘备和曹操两个封建统 治者的形象时
,
是寄托有强
烈的爱僧的
。
一褒一贬
,
其标准主要是看他 们对待人民群众和部属的态度如何
。
由于刘
备宽 厚仁慈
,
知人善任
,
所 以就竭力加 以歌颂
;
因为曹操阴 险残暴
,
损人利己
,
于是便
尽量 加以贬斥
。
我们认为
,
这种褒贬人物的是非标准
,
是以作者的进步思想为基础的
。
有人认为
,“演义”
中
“
拥 刘贬曹
”
的描写违背历史真实
,
对历史人物曹操是极大
的歪曲
,
曾提出要为曹操翻案
。
这 种看法似乎亦有道理
,
但并不完全符合实际
。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
,
它具有历史和小说的双重特点
。
我们既不能要 求 它
等同一般文艺作品
,
认为作者的想象虚构可以完全不受历史事实的约束
;
同时
,
我们亦
不能要求它仅仅如实地记录 历史上的真人真事
,
而不允许作家有任何抉择和想象
。
这两
个方面都应当兼顾
。
我们认为
,
“演义”
在这方面的结合还是比较有分寸的
。
这部小说
的 出现
,
为中国古代 历史小说和历史剧 的创作
、
为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相结合树立了样
板和典范
。
刘备的宽 厚爱民
,
在
“
演义
”
中虽然有所美化与夸张
,
但亦并非作者杜撰
,
毫无历
史根据
。
在陈 寿《三国志
》里
,
就 曾多次地叙写刘备如何宽 厚仁慈
,
深得人 心
。
他在荆
州依刘表时
,“荆 州豪杰归先主者
日益多
。
”
后刘表死
,
诸葛亮劝 刘备取表子刘 琼而代
之
,
备坚决不同意
。
当曹操追踪刘备逃亡时
,
《三国志》亦记有
“众十余万
,
轴车数千
辆
,
日行十余里
”
追随他一起离去的情况
。
有人劝 刘备弃众速行
,
备不肯
。
并云
:“夫
济大事
,
必以人为本
,
今人归吾
,
吾何忍弃去
。
”
(《三国志
·
蜀 志
·
先主传
》卷三十
三)为此
,
刘备在当 阳长坂被曹兵杀得大败
,
几乎把性命丢掉
。
在这里
,
小说中对刘
备艺术 形象的刻 划和历史 记载基本 上还是一 致的
,
不能认为 小说 的描写 不符合历
史
真
实
。
作为文学艺术作品的历史小说
,,
为了使 人物更加典型化
,
应 当允许作者有一定的
虚构与夸张
,
只要它不违背历史基本事实
,
就不能认为他不符合历史真实
。j
历史上曹操 的功绩
,
主要是抑豪弧
、
重农业
、
轻赋税
、
统一北方等
:
这些在
“演义”
中并没有予以抹煞
。
曹操任 洛阳北部尉时
,
政绩斐然
。
“
演义
”
作者 曾介绍云
:“
(
曹
操
)
初到 任
,
即设五色林十余条于县 四门
,
有犯禁者
,
不避权贵
,
皆责之
。
中常侍赛硕
之 叔
,
提刀夜行
,
操巡夜拿住
,
就棒责之
。
由是
,
内外莫敢犯者
,
威名颇震
。
”
(第
1
回)
豪强董卓欺主弄权时
,
曹 自告奋勇向王允借
“
七宝刀
”
愿前 往刺 杀 董卓
,
并 表示
“
愿即断卓头
,
悬之都门
,
以谢天下
。
”
(
第
4
回)后刺卓不成
,
又召集义
兵檄 讨 萤
卓
。
曹攻冀州袁绍 时告当地父老 云
:
“吾 军士惊扰汝乡,
吾甚不安
。
”
并号今三军
:“
如
有下乡杀人家 鸡犬者
,
女
lI杀 人之罪!
”
(
第3 1
回)于是军 民震 服
。
曹取冀州 后
又下 今
云
:
“河北居 民遭兵革 之难
,
尽 免今 年租 赋
。
”
(
第3 3回
)
这 些描写
,
虽然亦有虚构
,
于
汪并不违背历史真实
。
“演
义
”
一方而写曹操 的 阴险毒辣
;
而另一方面亦写曹操 的 宽宏大量
。
关羽降 曹
后
,
曹破格 优待
。
后羽归 刘备
,
曹亦不为之计较
。
曹破袁绍后
,
于 图书中检出书 信一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