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演义
”
继 承这个做法
,
他推崇
《东周 列 国
志》
,
反对《三 国演义》之
“半涉 子虚”。
所以
他 的十 一部演义不 写东周 列 国这 一段
,
而逸
从西汉开始
,
但仍写三 国鼎立 的一段
,
且在
这部分 中作了不少批注
,
指出《三国演义》的
失实之处
。
他标榜自己
“所编 历史演
义
,
恰
是取材正史
,
未 尝臆造 附 会
;
就使 采及稗
官
,
亦思折衷至当
。”在 每部演
义的序言中
,
他还把所据正史
、
所采野史的书名开明
,
以
昭征信
。
真实成 分最少 的可以《万 花楼杨包狄演
义》为例
。
该书作 者把杨 宗保
、
包拯
、
狄青
三组人 物 的事情捏合在一起
,
谁 要是 相信它
是真事
,
就会上当闹笑话
。
《三 宝太监下 西洋
记通俗演义》的内容写郑 和下 西洋的历 史事
实
,
以明代人写明代事
,
时代相 去不远
,
本
来可以写得比较实在
,
但事实上 却尽是 神仙
魔怪斗法故事
,
国名人名十九不符 事实
,
光
怪 陆离
,
子虚乌有
。
真实成分更少一些的还
有《封神演义》
,
该 书以商 周两朝 更替为经
,
书中有一点历史的影 子
,
也 有人对 书 中的某
些情节查出了文献根据
,
例 如
,
封神一事便
是
。
但可靠的东 西实在微乎其 微
。
这 些小说
虽也谈历史
,
但符合历 史事实的成分 太少
,
所以历来不把它 们看作 历 史 演义
,
而 另 立
“英雄
传奇
”
、
“神
魔小说
”之 类的名
目以归纳
之
。
从上面的简单 分析 中可以看 到
,
同样是
历史演义
,
它们在处理历 史真实的问题上
,
差别是很大 的
。
从 基本事实到基本不 真实
,
从三 七开到
“
倒三 七开
”,
各色 俱有
。
当然
,
还必须追究一 下
,
所谓历 史真实
,
又是以什
么为标 准的
。
从历来论者 在评论 时所 用的实
际标准 来看
,
所谓符合历 史真实
,
是指 正史
上有记载的
,
或者是公认可靠的笔记
、
随笔
上有记载的
,
即所谓的
“信
史
”。
所谓虚 构
,
是指上 述书籍 上没 有的
,
或者仅 见于稗 官野
史
,
或者根本 没有文 献可以查证
。
其实
,
信
史上所载未 必都是事实
,
就拿真实性最多的
《东 周列国志》所据的书来说
,
《左传》
、
《国
策》
、
《国语》本身也 有一 些不经之 谈
。
《东周
列 国志》另一本根据的书《吴越春秋》更是小
说家言
,
虚构的成分 很多
。
这一 段吴越争霸
的故事
,
却偏 偏是《东 周列国志》中少有 的精
采部分 之一
。
《隋唐 演义》也有类似 现象
。
清
梁绍壬 说该书
“无一 事无来 历”
( 《两般秋雨庵
随笔》 )
,
指出书 中有关隋场帝的事见于
《迷
楼记》
、
《海山记》
、
《开河记》
,
唐 宫 事则杂
采自《隋唐 嘉话》
、
《梅妃传》
、
《明皇杂录》
、
《常待言 旨》
、
《开天传信记》
、
《开元天 宝 遗
事》
、
《大唐传载》
、
《次柳氏旧闻》
、
《太真外
传》
、
《长恨 歌传》
等书
。
但这些书也大都是
野史
。
虽然有根据
,
却不等于符合事卖
。
正
如俞褪 所说
:“此三 书
(指《迷楼》
、
《海山》
、
《开 河》三记》
··
本非实 录
,
小说家据以敷
衍
,
较 之凿空撰造者
,
稍 有据耳
。”评论 颇为
允当
。
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品除了厉 史演义之
外
,
还 有史 传
、
随笔
、
戏 剧等作品
。
以其包
含真实 的多少而论
,
真实性最多的是史传
,
其次是 小说
,
再次是戏 剧
。
这 是就这种文体
的总体而论的
,
拿具体作品来 看
,
有些历史
戏 剧的真实成 分并不少
,
有 些小说 的虚构成
分也 可能很 多
。
在一本 名 叫《关帝全 书》的书
中
,
收集了有关关羽的种种作品
,
作者说
:
“
史传士大夫 谈之
;
小说流俗谈之
;
传 奇妇人女子 谈之
。
”
作者瞧不起 小说和
戏 剧
,
他认 为真实 性之 多少
,
不 仅关 系到作
者学识的高 下
,
而 且关 系到读者 品 格的雅
俗
。
历史 演义的真实性间题
,
看来很 有认真
探讨一 番的必要
。
.
虚构面面观
历史演义的作者在敷演历史的时候是 怎
样对待历史真实问题的呢?
他们遵循着一 些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