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随之跪拜
。
”场面应该是严肃
、
认真
、隆
重
的
,
从清代军界祭关羽的情况来看
,
他们是
倾倒在关羽的普力下了
。
雄才大略的康熙
尊关羽为夫子
,
将明代崇祯时主考的称呼
授给关羽
,
大约是《三国》上讲关羽爱读 《春
秋》吧
。
同时
,
康熙还留下了一则轶闻
,
一日
他临朝
,
忽闻身后有脚步声
,
“
身后何人?
”
他问
,
“
二弟关羽
。
”
回答
。
“
三弟何在?
”
他
又问
,
“镇守辽
阳
。
”
回答
。
康熙在满族人关前
,
顺治与蒙古族可
汗结为兄弟之事
,
顺治 自居为刘先生
,
可汗
为二弟
。
康熙向汉族表示自己的前世是刘
备
,
很头痛地编撰故事也是为了
“
民族团
结
”
,
不必晒之
。
有则笑语道是有趣
,
记载在
清代文人笔记 《 粟香五笔》中
:
“
吕蒙为吕城
土地神
,
五十里内无关庙
”,
反衬出清代
“
忠
义庙貌满天下
”
的盛况
。
经康乾之后
,
关羽
崇拜已由力量神渐渐演 变为精神偶像了
,
那是漫长的封建社会在日薄西山之前
,
被
强化的礼教政治在回光返照下 的一座海市
厦楼
。
历代清帝为关羽追加的封号全称是
:
“
忠义神武 灵佑仁勇威显 护国保民精诚绥
靖诩赞成宣德关圣大帝
”。
里面既包含了朝
廷对 自己的形象设计
,
也有对文武百官
、
村
野乡民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
可谓封建
世俗伦理思想的一个概说
。
关羽在佛教 中大得礼遇是他死后
4
0 0
年的事
。
时值隋唐佛教大兴之际
。
智频就是
当时一位颇有政治头脑的佛教领袖
。
在玉
泉山上
,
当他向北方眺望的时候
,
不免有所
感叹
。
于是将关羽拉进了佛门
,
作为护法
神
,
受一份香火
。
元代关羽在佛教 中的宠遇
,
也值得一
提
。
忽必烈把关羽封到颇受其宠的藏传佛
教做
“监坛”
后
,
内地佛教便将关羽供为普
安侍者
,
与他一同护法的
,
还有颜良
,
佛教
之化解人间恩怨的艺术
,
叹为观止
。
北京的
雍和宫
,
一座著名的藏传佛教寺庙先前的
西跨院中
,
也有一 处气 势不凡的
“
关帝
庙
”。
即便是在藏传佛教一统天下的西藏
,
也并不乏关羽的神位
。
宋明两朝
,
关羽在道教中大走神运
。
宋真宗好道教
,
这个倍受辽国勒索的
皇帝曾寄希望以道教来维系天下统一
。
宠
臣王钦若便将关羽安排在张天师门下
,
充
任神将
,
又借此对佛教的智频奚落了一下
,
关羽从此便脚踏释
、道
两条船了
。
同样好道
教的
“教主
道君皇帝
”
宋徽宗
,
除封关羽礼
教之号
“忠惠
公
”
、
“
武安王
”
(后世
“关公”
、
“
关王
”
即此来历)外
,
尚为关羽拟有
“
崇宁
真君
”
的道号
,
这是取自《 庄子》的
“真君”
名
称
,
为关羽身后留下了深深的道教烙印
。
这
时的《 历代名臣册》为后世的关羽画出了标
准像
:
“
系长目隆准
,
耸颧阔颊
,
美髯髯
,
面
有黑子数点
,
朗若列星
”。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
,
明神宗加封关羽
为
“协天护
国忠义帝
”
,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
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
,
这是关羽在道教中的
最高荣誉
。
关羽是在打击太平道中起家的
,
可 以说他是断不信
“道”
的
,
把这位历史冤
家奉为荡魔 真君
、
伏魔大帝
,
应在情理之
外
,
实际上这正是儒释道三教关系发展的
一种结果
。
关羽借助礼教的政治势力
,
从佛
教中抱走
“伽蓝”
,
放在儒家摇篮中养育成
“
忠义帝
”
,
再搬回家
,
唤
“
天尊
”
,
“
关帝
”
的
成名明显地表现了道教 的某种历史性格
,
也正是因此
,
道教自身遍染着儒家气质和
佛教色彩
。
明代之后
,
关帝究竟是道教的
“
天尊
”
抑或是佛教的
“
伽蓝
”
,
终于成为一
团历史的模糊
。
但能享用三教的香火
,
在中
国历史上
,
关帝可谓独一无二
。
他的成名史
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最后的圆融
。
圈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