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对诸葛亮德才功过论争的浅见
(0 次评价)4264 人阅读0 次下载
支 “奇兵” (偏师)虚 张声势 、 而主力西出祁山 , 是颠 倒了主力与偏师的关系 , 犯了 “奇正 g l J 置 ” 的错误 。 有人进而以此为诸葛亮嫉 贤妒能的证据 , 说魏延是 上流将才 , 为诸葛亮所 忌 , 快快不得志 。 于是用兵上的意见分歧又上纲为道德问题 。 设若对此种意见作 如下洁 难 : 兵者 、 凶器 ; 战者 、 危事 。 · 此乃任何甲个大军统帅必须具备的基本常识 。 战场上态势瞬 息万变 , 谁能担保魏 延能稳操胜券? 斜谷道五百里石穴 , 其险直似 “ 天狱 ”, 若事有不谐 , 恐 十万蜀军弃之死地 , 只轮不返 。 诸葛亮受诱国之重 , 若以倾国之 师为孤 注 , 求侥幸之胜 , 一 掷而不得卢 , 当何以见先帝于地下?观《三国志 · 魏延传》 , 无论如何句斟字酌 , 对魏延得 出的印象,实在只能是一介武夫 , “ 勇猛过人 ” 而已 。 须 知秦陇地 区民风强悍 , 地方大姓 兵长的势力盘根错节 , 羌 、 胡之 民与汉族封建政权积怨甚深 , 这些矛盾又错综复杂地交织在 一起 , 因此不论谁统治这一地区 , 都会感达相当棘手 。 假定魏 延之计在军事上获得成功 , 蜀 军突袭长安 , 席卷 陇石 , 但不过二十日(这正是魏延本人的估计) , 魏军就会重新集结 , 卷 土再来 。 蜀汉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绥抚关中各种势力 , 站稳脚跟 , 势必因腹心未平 、 强敌 叩关而陷入被动局面 , 此乃犯兵家大忌之事 。 对于这一点 , 魏延是否考虑过?有何 良策?如 果也以此 “设若” 的推断为依据 , 定魏延这种 “上 流将才” 之计为冒险主义 , 转过头来对诸 葛亮的谨慎恭维一番 , 持贬议的同志未必 心 服 。 魏延 突袭长安之事毕竟没有发生 。 假定此丰 发生 , 对其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行探讨 , 各抒己见 , 这在史学研究上是无可非议的 。 但若以此 假定的事情引起的某种后果(当然也只能是假定的)为依据 , 去证明诸葛亮 “德 薄才平 ” , 恐失之公允 。 因而 , 、 在评价诸葛亮时 , 特别是在对他的德才功过划定基本界限时 , “设若” · 一则 必 ” 一类问题是否不要作为结论的依据 , 另找实在的事实根据为好? 鉴于自前在如何评价诸葛亮的论争中存在以上问题 , 感到再用老办法 , 逐条与持贬议的 同志商榷 , 很难取得一致意见 。 是否可以变换一个角度再议呢? 比如 , 怎样看持魏晋时人对 诸葛亮的评价?诸葛亮的政治活动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社会效果? 这样或许更有意义一 些 。 _ 贬抑诸葛亮 “嫉 贤妒才” 、 “德薄才平” 的文章 , 论点 固新 , 似未见新史料 , 无非还是 出自陈寿之手的那些东西 。 据此可知 , 持贬议的同志还是承认陈寿的论述可信或基本可信 , 只不过据此 引出的结论不同而已 。 陈寿论诸葛亮 , 褒贬是否允当 , 历史上 曾有一段公案 。 前 人论之颇详 , 并不骄赘 。 前人对陈寿的责难亦只 限于认为陈寿褒贬失当 , 似未见有人斥责陈 寿为了贬低诸葛亮而歪曲了史实 。 因 此 , 以陈寿所述为评价诸葛亮的主要依据 , 看来是 靠得 住的 。 诸葛亮的德才功过如何 , 陈寿自比今人有发言权得多 。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 , 集中反映 在他奉命撰定诸葛亮《故事》后 , 给晋武帝司马 炎的 上言中 。 研读陈寿上 言 , 可知陈寿对诸 葛亮是十分推崇的 。 平心而论 , 谓诸葛亮 “于 治戎为长 , 奇谋为短;理民 之 干 , 优 于将 略 ” , 实在算不得贬议 。 因为 , 即便是一个全才 , 各个方面也 总是有长有短 , 哪得 一般 齐?陈寿只是说诸葛亮的将略次于 理 民之 干 , 奇谋短于 治 戎之方 , 并没有说诸葛亮的将略奇 谋就不及张兰李四 。 室于诸葛亮的德行 , 在陈寿上言中 , 方之于古之圣贤 , 亦有过 之而无不 及 。 据陈寿上 言所述 , 无论如何得不出诸葛亮 “德薄才平” 的结论 。 陈寿有良史之才 , 总不 一4 6一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12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10 21:41 , Processed in 0.41722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