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类型化到性格化的艺术 典型
—
谈《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
曲
沐
有人 将 中国古 典小 说 中的人 物形象塑造
,
概括为 类型化
、
性格 化和心 理化三个 发展 时期
,
从 中可以看出中国古 典 小说 变 化演进和成熟 繁 荣 的历 史 轨 迹
。
早期汉魏六朝小 说
,
“初 陈梗
概
”,
其人 物形 象过于简略
,
类型化用笔始见端倪
。
至于史传 中的人 物
,
唐 宋传奇 小说
、话 本 小说
中的人 物
,
也 多属于类型化的
。
王 国维 曾说
“元 人 杂剧,
辞则 美 矣
,
然不 知描写人 格 为何 事
。”
文 学小 言这话尽 管不无 偏颇
,
但杂剧人物形象之类型化 特征是不成问题的
。
明清小说是一
个大的发展
,
随着资 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新思想的产 生
,
无论 在小 说 美学理论上或创 作实 践上
都有 新的 突破
。
《水浒传》写人物
“
人有其性 情
,
人有其 气质
,
人有其声
口
”
,
是 血肉饱 满
、个 性异
常 鲜明的性格 化的艺 术典型
。
而到清代《红楼梦》
,
则完 全摆脱了
“
千部一腔
,
千人一 面”的俗套
,
“其 间悲
欢离合
,
兴衰 际遇
,
俱是按 迹寻踪
,
不敢 稍加 穿凿
,
至失其真
。”
它已成就 为精 雕细琢的
心理 化的人物形象
,
即鲁迅称 之 为
“真
的人物
”。
这
“真”到就像
生 活中的人那样
,
仿佛可以触摸
到人物心脏跳动的脉 搏
,
感受 到人物呼 吸进出的气息
。
中国古 典小 说人物形象塑造这一总的趋
势应该 说是符合 实际的
。
那么《三 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属于哪一种呢
,
对此 看法并不一致
。
有人
提出
“
类型化艺 术典型
”说
,
也有人反对这一说法
,
认为 是
“非 类型
化的
”
。
这是一个很有 趣的
、
值
得 进一步 探讨的 问题
。
笔 者认 为
,
在 中国小说 发展 史上
,
无论是纵观 或是横 向比较
,
《三 国演
义》都是一部关 键性 作品
,
它 在人 物塑造上
,
是从 类型化 向性 格化 过渡 的一座桥梁
,
既保留着某
些类型化用 笔
,
也已达到了性格化的 艺术 高度
。
这 样 说并 非指那些散 见 在作品中作 者 着墨不
多
、
并未重点 描写的属于低层次 的人物
,
而是指作品中人物群 体的精 英部 分
,
也即可称 之 为艺
术典型的人物
,
就是这 些人物 形象
,
均不能简单地归结 为
“类
型化
”或“非 类型
化
”这单
一无 他的
艺术 典型
。
下面试以论之
。
所 谓类型化
,
不 应照搬西方 的一些 文学理论
,
而应 从 中国小说 创作 实际加以考察
。
类型化
艺术 典型的主要特征在于单一
、扁 平,
概 括多而描写少强 调人物 概貌而不求其逼真
,
追求的是
神似的类 同而达到不到形神融合的个性差 异注 重人物 外 在表现而未 能挖掘其 内心奥 秘
。
从行
为上看
,
常 常在
“做什
么
”上
表 现出外在偶然事件的突变 或 奇遇以发迹变态
,
而没有 注意人 物在
“怎样 做”过程 中 内在
的必然 逻辑
。
就拿《三 国演义》来说
,
小 说 中那些 风云际会的英雄 人物
,
常
从类型化到 性格化的艺术典型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