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为割去头发的一种惩罚。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
母。不敢毁伤,头发又作为最显著的位置,所以不好看.
但是髡刑毕竟只是一种相对较轻的惩罚而已。
那么在《三国志》中陈寿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呢?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
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
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
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绒而不贬。庶事精练。物
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
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
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
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⑥!”
“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于。优于将
略! ⑦”
笔者认为,陈寿并没有对诸葛亮一概否定.而是做
了比较公正和客观的评价。将诸葛亮比为管仲和萧何这
样的良相,再看内容,把他放在“相国”的位置上,治民治
官都能“开诚心,布公道”,于民有模范,于官有法度,实在
是位循循忠厚的宰相。作为臣相,主要在执法。亮的必赏
罚、严法度、明察秋毫,实为千古丞相之楷模。作为一国的
宰相,他在处理问题时,能客观地、合乎情理地分析、处
理,这是难能可贵的。诸葛亮崇尚法家,治国有法度而严
厉,但是人们对他都“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确是因为他“心平而劝戒明也”。陈寿把诸葛亮列入“识治
之良才”。比喻为管仲、萧何之类,完全是从治国这个角度
去讨论。前面的这些并没有成为学者争论的话题,值得争
议的事情在最后两句:“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
略非其所长欤!~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
优于将略。”陈寿对诸葛亮军事上的批评是不是中肯呢?
用事实说话:在《三国志》中记录了关于诸葛亮的战争有
三件:一为赤壁之战,二为南征,三为北伐。赤壁之战中诸
葛亮展现的不是战争的才能,而是卓越的外交智慧.借助
东吴孙氏集团的力量共同抗击曹操。赤壁之战之后奠定
了三分天下的一个基础.实现了诸葛亮在隆中时候的战
略设想。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那些让人钦佩的战
斗事迹,大多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法.美化了诸葛亮。有关
南征之时,所平叛南方,寥寥一笔带过。“三年春,亮率众
南征其秋悉平”。即使取得完胜,也无须夸耀。因为南方部
落虽勇但无谋,经历过多次战争的蜀军对付南方部落是
不对称的战争。再看北伐,在北伐之初。“夏侯桥为安西将
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日:‘闻夏侯桥少主
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
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桥闻延
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
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
从斜符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
以为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
虞。故不用延计。”
从蜀国越过秦岭道汉中有三条路可走:“一日褒斜
道。南日褒在褒城县,北口曰斜,在原翔府郡县秦惠王
取蜀之道也;一日傥骆道,南口日傥.在洋县北口日骆.
在西安府整屋县魏曹爽侵蜀之道也;一日子午道,南口
曰午,在洋县,北口日子,在两安府长安县。蜀魏延欲假
奇兵入长安之道也。@ ”魏延建议兵分两路,诸葛亮一路
由褒斜道进攻,而魏延从子午道直取长安。此计声东击
西,出奇制胜。可是诸葛亮认为这个计策不如出陇右稳
妥,认为这是一条危险的计策。不如先出陇右。再平关
中,后取中原,变小胜利为大胜利,稳扎稳打,他认为这
样“十全必克而无虞”。可是这样给了魏国太多的准备
时间用来调兵遣将.结果最终街亭一战而蜀军大败而
归。后来诸葛亮又屡出陇右,无功而返。再到后来用魏
延之计时,对手已换成了深谋远虑的司马懿.导致两军
对峙五丈原,诸葛亮病死于此地。
在魏、蜀、吴三个国家分裂的时候.蜀国是综合国
力最弱的一个。诸葛亮自己也有深刻的认识:“今天下
三分而益州疲敝”。经济、粮草供应、将领、士兵多少等
等这些战术性的要素蜀国都不占优势。相对于其它两
个国家而言,唯一的优势就在于刘备的姓氏能和已经
灭亡的汉帝国的正统血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以
少胜多,以弱胜强,就得出奇制胜。如果是拼钱粮、拼兵
力的多寡,慢慢消耗的话,蜀国必败无疑。既然蜀围的
领导集团已经决意踏上了战争的道路.就不应再瞻前
顾后,顾虑太多了。诸葛亮谨慎有余,而果敢不足,用正
不用奇。坐失良机。如此看来,陈寿的评价也非“谤议”
和“挟怨曲笔”,而是较为公允的评价了。
此外,陈寿细心搜集了诸葛亮的全部著作.并且编
订成集,仅此一点也是功不可没的。更何况在评价诸葛
亮的时候,一个良史的职责,不虚美,不隐恶,能对诸葛
做出正确的、公允的评价。假如对诸葛亮一味追捧或批
评。反而证明了陈寿的立场有失偏颇了。
再看诸葛瞻。“诸葛瞻,字思远,丞相亮子也。幼慧
爽,亮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
尉。明年,为羽林中郎将。累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
射,加军师将军。工书强识,国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
每朝廷有善政,虽非赡所建明,皆转相语日:‘葛侯之所
为也。’故声闻洋溢。@ ,’
诸葛瞻生活在其父诸葛亮巨大的阴影之下.一方
面藉父之名,累迁高官。蜀围百姓因为追思诸葛亮治理
国家的功绩,而喜欢诸葛亮的儿子.是典型爱屋及乌的
心理在作怪。一方面无法超越其父亲的所作所为。在战
争上诸葛瞻的实际才能如何呢?
“卫将军诸葛瞻拒邓艾到涪县,瞻盘桓未进。崇屡劝
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人平地。瞻犹豫未纳.崇至于流
涕。会艾长驱而前,瞻却战至绵竹。崇帅厉军士期于必
死,临阵见杀。④”此语亦见于《资治通鉴》卷七十八。在这
里诸葛瞻没有表现出任何军事才能.不占据险要之处遏
制邓艾的进攻,黄崇进策痛苦流涕都无法打动他.最后
诸葛瞻不用黄崇(黄权之子)之计策.为邓艾所斩.空以
身殉国而已。虽然从封建道德的层面来看.诸葛赡是死
得其所。就如下面这段对诸葛瞻的评论:“人之所重.莫
重于死。死得其所,而与生同偷生不死,而与死同死.非
其所与不死同。故日:‘见危授命’,又日:‘有杀身以成
仁,无求生以害仁’,又日:‘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惟
知权者能尽死之义。’故莫重于死,莫难于处死也。@ ”如
果诸葛瞻有回天之力,击破邓艾之军,保全国家宗庙。则
其为后人所评价则会更高。然陈寿作《三国志》的时候诸
葛瞻早已阵亡,其一生也可以盖棺定论。从实际情况来
看,对诸葛瞻的评价也是公允的。
7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