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军屯究竟始于何 年
—
与黎虎同志商 榷
黄茂生
一九八三年扩斧术月刊》第二期发表了黎虎同志
的
《曹魏屯田始于何年》一文,
把曹魏军屯起始的时
间推定为兴平元年
,
并认为
“在究州他的势力范围
内
已 比较普遍地推行了
”。而兴平二年曹操在乘
氏的屯
营
,
乃是曹魏
“军屯的雏型刀。
对于黎同志的这些观
点
,
陈个人但见于后
,
以资商榷
。
曹操乘 氏的屯营并非 军屯
黎同志认为兴平二年曹操已在充州实 行军屯
,
其主要根据是
《三国志
·
魏书
·
武帝纪》(注引< <魏
书
》):
“于是,
兵皆出取麦
,
在者不能千人
,
屯营不固
。
太祖乃令妇人守脾
,
悉兵拒之
。
屯西有大堤
,
其南
树木幽深
。
布疑有伏
,
乃相谓日
:‘曹操多淆
,
勿入伏
中
。’
引军屯南十余里
。
明日复来
,
太祖隐兵堤里
,
出
半兵堤外
。
布益进
,
乃令轻兵挑战
,
既合
,
伏兵乃悉
乘堤
,
步骑并进
,
大破之
,
获其鼓车
,
追至其营而还
。”
根据这则史料
.
黎同志得出如下推论
:
曹操的这个基地称为
“屯营”或“屯”
,“既
是一个
战斗单位
,
又是一个生产单位
。
它显然具有
‘且战
且
田
,
的军屯性质
。
兴平二年的屯营
,
当是军屯的
雏型
。”
笔者认为这种推论
,
证据有欠充足
。
首先
,
笔者
以为
,
“兵
皆出取麦
”
在没有其他史料作佐证的情况
下
,
断难说明这是收取 自己屯种的麦子
,
因为抢收别
人的麦子未 尝不能称为取麦
。
“取”字在古汉语中是
指
“拿”,
是
“拿来 占有刀的意思。
它和
“与”正好相对
,
“取”
是指拿人家的东西
,
“与”
是指拿东西给人家
。
“取谓取为
己有
”
,
这种解释在古籍中是不乏例证的
。
《三国志
·
魏书
·
武帝纪》
:“袁绍胁韩馥 取 冀
州
。刀
“
吕布袭刘备取下那
。刀
《左传
·
嘻公三十年
》:
“若不
网秦
,
将焉取之
。”
《隐公三年》:“郑祭足帅师取温之
麦
。”据此可知,
“取麦”并非收取
自己屯种的麦子
,
而
是抢收别人的麦子
。
“取
麦
”既
然不是收取自己屯种
的麦子
,
则上述推论
,
就难以成立
。
其次
,
从裴松之注引的这则史料来看
,
乘 氏的这
个屯营分明是曹操的大本营
。
曹操的大本 营有啤
,
有兵
,
自不足怪
,
就是有妇人
,
也 毫无奇怪之处
。
在
当时充州几乎尽失
、
胜负难明的情况下
,
曹操及其将
领携带家属
,
随营而行
,
是完全可以想见的
。
决不能
因为有
“妇人”
,
便断然认为这是军屯士兵的家属
。
事
实土
,
据蒋济上疏
:“
二贼未诛
,
宿兵边睡
,
且耕
且战
,
怨旷积年
”
来看
,
即使后来的军屯
,
其屯营
士兵也绝无家属
。
所以黎虎同志把
“妇人”作为军屯
的一个依据
,
显然是不确切的
。
至于他据此所作的
“其居
民人数颇多
、
除外出收麦之精壮劳力外
,
剩下
的士兵和妇女还有近千人之多
,
故其总数当在一二
千人左右
”的推论,
则完全是毫无根据的主观推断
。
另外
,
从驻屯的 时间来推断
,
兴平二年夏
,
曹操
在乘氏也没有可能搞军屯
。
兴平元年夏
,
张邀叛迎
吕布以后
,
充州除郸城
、东阿、范三城之外,
几乎全部
丢失
。
程显日
:“
今充州虽残
,
尚有三城
,
能战之
士不下万人
。”
曹操回师争夺
,
为吕布所败
。
双方
相持百余日
,
曹操一无进取
,
后因粮尽
,
各自引退
。双
方罢兵休卒后
,
已近秋冬
,
其时曹操在究州所能控制
的
,
仍然只有哪城
、东阿、范三城,
而绝无乘氏
。
又据
《三国志
·
魏书
·
荀或传> > ff l < <资治通鉴
》来看
,
曹操
直到兴平二年夏
,
大败吕布及其部将薛兰于巨野之
后
,
才
“军乘 氏”。
而曹操
“兵皆出取麦”,
及吕布进攻
曹操乘氏的军营
,
也正在这年夏天
。
就从这一点推
断
,
兴平二年夏
,
曹操在乘氏也 决没有搞军屯的可能
。
因为农作物的生长毕竟有个春种秋熟的过程
,
决不
可能夏天播种
,
夏天收割
。
退一步讲
,
即使乘氏早已
在曹操的控制之下
,
他也决不可能选择其地搞军屯
。
因为不论军屯
,
还是民屯
,
至少需要一个较为安定的
环境
,
而乘氏决不具备这个条件
,
它的西边是郡治
定陶
,
相去不及百里
,
为叛将吴资所据;它的东边是
巨野
,
为吕布部将薛兰
、
李封所据
。
从兴平二年春天
《三国
志
·
魏书
·
蒋济传、
《三国志
·
魏书
·
程显传、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