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山
大学学报
1 9 8 6
年
由作品中 的主题
J思想和 作者对生 活和
作品中的人物与事件的一 种确定一 致的态度决定
的
二
《三 国演义》
“陈叙 百年,
该括 万事”
,
可说 是千头万 绪
,
但 它用分久必合 的历史
规律来统驭全书的结构
,
又用刘备
、
曹操为代表的仁政与暴政
,
诚信与奸 伪两种政治理
想~两种伦理道德
,
两种精神力量的斗争作为统摄全书的 中心思想
,
从而通过 三国纷争
的历史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
,
显示出作者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高出于封建社会中
乙般见解之上的独到解释
,
使全书从 思想到形式构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
《三国演义 》的结构形式 受到中国古代说书艺术的影响很大
,
具有独特的民族形
式奋中国古代说书艺术在宋元已很成熟
,
特别是说书中的
“讲史”
述历代兴废争战 之
事
,
内容冗长浩瀚
,
必须分若干回目讲 说
,
这就形成了说书分 回 目的这一独特的形式
。
( (兰国演义 》正是总结了说书编织故事的这种方法
,
把全书分成一百二十回
,
并把书中
的人物的活 动及其故事按实际需要分为两
、
三回
,
七
、
八回或十多回
,
各自组成为一个
下独立的单元
。
如三顾茅庐
,
_
一
赤壁座兵
,
六 出机山
,
这 些故事既可自成整体
,
又是全书
不可缺乏 的一环
。
各部分之间互相呼应
,
连 成一体
,
“前能留步
以应后
,
后能 回照以应
前, , ,
一“
爵首至尾无二处可断其书吻
。
就象一条长长的链条
,
一环套一环
。
这种链式的连
钱结构十分适合作品所要传达 的浩瀚的 思想 内容
.
使全书在错综复杂 的情节线索 中
,
首
尾完整
,
脉络分明
,
层序整然
,
呈现出古典的 明晰性与严 谨性
。
通 过一连串的故事情节
,
三国时期 的厉史全貌
,
全书故事端末
,
书中人物形象
,
便都清清楚楚地呈 现在读者眼前
。
《三国演义 》这种以明晰
、
严谨为特色的结构形式
,
与西方叙事体作品绪构上之追
求精巧和 戏剧性是很不相同的
。
《战争与和平》的结构形式也不追求精巧 与戏 剧性
,
而
以明朗
、
自然为本色
,
这与罗贯中和托尔斯泰在各自的作品中竭求表达庄严崇高的思想
内容是密 切相关的
。
当然
,
《三国演义 》结构上之崇尚明 晰
、
严谨
,
并不因此而 显得 单调
、
呆 板
、
滞
重
。
相反
,
它在明 晰中有变幻
、
严谨中有波澜
。
诚如毛宗岗所说
:“论
其呼应有法
,
则
读前卷定知其有 后卷
,
论其 变化无方
,
则读前文更不料其有后文
。
”
作品 中 人物纷
现
,
事件纷呈
,
场景纷 变
,
情节十分 生动丰富
。
如赤壁磨兵 就包括了孔 明舌战群儒
,
智
激周瑜
,
草船 借箭
,
蒋干 中计
,
黄盖施苦 肉计
,
庞统授连环计及祭东风
,
纵 火等一系列
生 动的情节
,
读 来 引人入胜
,
扣人心 弦
。
就是写同一 类人
,
同一类事也是
“
同树异枝
,
同枝异叶
,
同叶异花
,
同花 异果 五色纷披
,
各成异 彩
”
。
极 尽变化无 常之能事
。
总之
,
《 三国演义 》的结构既不同于
“一 人一事
,
一线到底
”
的西 方叙事模 式
,
也
不同于《战争与和平 》的开放性生活流的形式
,
而是有它独自的特点
。
‘仑把三
国时期那
壮 阔的历史全貌
,
庄严的思想内容
,
通过宏伟而严谨的结构
,
明晰地传达出来
,
有如起
伏的群山之连绵不断
,
又如汹涌的大海 之横无际 涯
,
表现出史诗 般的磅礴气势
。
传统的史诗有一个相同的 中心任务
,
这 就是致力于塑造各自民族
,
各自时代的英雄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