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
》
中的孔明曾有
“若存若亡,
何虑何忧
”
的肺腑之音
,
这其实正唱出了争斗战乱之中的各
路诸侯的共同心情
。
各集团彼此间无不高度警觉
,
深 疑极虑
,
又 无不 各施心机
,
各行诈术
,
其
手段之 虚伪凶 险和损人 利己的程度
,
亦远非常人 所能料及
。
所谓
“三 分 自是 多英 俊”
,
点透
了乃是
“三
分 自是 多诡计
”
而已
。
这就造成 了以实际 利害为 依据
、
以 阴谋诡计为枢 纽 的各军
政集团及其代表人物之间的极其复杂 的现实关系
。
只是 这些 深刻复杂的现实关系 在史籍中常
常隐藏在表面事件的背后
,
又散见于不 同的著作和篇什
,
涉及尊者贤者又多讳饰回避
,
因而
若非深究细思
,
就不易悟到它的底里
。
但也正因如此
,
给了生 于乱世 而精通历史 的罗贯中以
展示其
“
史识
”
的契机和 发挥其
“心 得”
的天地
。
《三国志演义》
中的精采篇章
,
当首推对
“赤壁 大 战”
的描述
。
而依 笔者之见
,
那八回
大书之所以令人百读不厌
、
回味无穷
,
最重要的原因
,
正是作者以深邃的历史 眼光对交战各
方复杂而微妙的现实关 系作了极其 生动 的揭示
。
其中人物性格 的刻画虽然也相 当成 功
,
但毕
竞还在其次
。
而以往 众多论者的赞许都集 中于人物性格的描写
,
对现 实关系这一 层却 很少提
及
。
这与我们的文艺理论研究有关
:
强调典型性格有余
,
重视典型环境不 足
。
而真正典型的
环境
,
正是得 到深 刻揭示的现实关 系
。
对现实关系理解肤浅 的作家是 不 可能 写 出性格深刻的
人物 的
,
因为人物的性格只 是在现实关系中形成和显现的
,
它实际 上正是 现实关系的凝聚和
总和
。
没有对现实关系的 切 当描写
,
所谓典型性格也就无从谈起
。
在
“赤 壁大 战”
那些章节中
,
作者对史料进行了精心的选择井给予了巧妙的发挥
,
从 而使
许多故事的意义远 远超出一时一事的局限
,
成为对那一时代现实关 系 的展示
。
不妨试举数例
如下
:
历史上
,
鲁肃以刘表新亡
,
借 吊丧之名往说刘备协力破曹
,
刘备遂遣孔 明为使联结孙
权
。
《演义》
选用这段 史料拉开赤壁之战的序幕
,
又顺势发挥
,
让 孔 明对刘备讲了一番
“
亮
借一帆风“
·
,
说南北两军互相吞并
,
若南军胜
,
共诛曹操
,
以取荆州之地
;
若北军胜
,
则
我乘势以取江南可也
”
的
“
高论
”;
历史上
,
曹操传谕孙权檄文 的结尾原只 是
;“今治水军八十
万众
,
方 与 将军会猎 于吴
”
。
而在
《演义》
里作 者又略加点染
,
续上 了
“
共伐刘备同分土地
,
永结盟好
”
等愈发欺人 的
“
诈伪之词
”;
东吴群臣分为主 战
、
主降两 派
,
孔 明对孙权 亦先激之 而后解之
,
有史 可凭
。
《演
义
》
更借此 虚构出
“
诸葛亮舌战群儒
”
、
“
智激周瑜
”
等大块文章
,
让两派各 自陈词 反复辩难
,
而孙
、
刘
、
曹各方 面 的军情
、
态势和 利害关 系正在那 些舌 战之中得到 层层展 示
;
据史书所记
,
“
曹公初闻周瑜年 少有美才
,
谓可游说动也
”
,
即遣蒋干往见
。
蒋千明
达
,
见周瑜
“
雅量高致
,
非言辞所间
”
,
故
“
但笑
,
终 无所言
”
。
罗 贯中将这段史料加以
改造移之于赤壁之 战中
,
又借题发挥演义 出周瑜因彼之谋行己之计
,
故意使蒋干夜半盗书
,
并终于假曹操之手诛除劲敌等一大段精采的文 字
;
黄盖向周瑜
“
建策火攻
’
,
又 书报曹操
“欺
以欲降
”
,
曹操 见书始疑而终信等事
,
史书
确有记载
,
但这 些材料到 了罗贯中手里
,
除添加黄盖用苦肉计
,
阔泽下诈降书以 强化原有
《三国志
.
吴书
‘
周瑜鲁肃吕蒙传
》
。
《三国志
.
吴书
.
吴主传
》
,
裴松之 注
。
分见
‘三国志
,
吴书
.
周瑜鲁肃吕蒙传
》
、
《三国志
.
.
三国志
·
吴书
.
周瑜鲁肃吕蒙传》
,
裴松之注
。
‘三国志
,
吴书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
》
,
蜀书
.
诸葛亮传
》
。
并
‘周瑜鲁肃吕蒙传》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