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志》语词拾误
(0 次评价)4250 人阅读0 次下载
第 3 期 王文晖< 三国志> 语词拾误 领勉励, 不当割裂。本志卷9 《 曹仁传》 : “ 太祖军还, 为绣所 追, 军不利, 士卒丧气, 仁率厉将士甚奋, 太祖壮之, 遂破 绣。 ” _ l 又卷1 8 《 阎温传》 : “ 就终不回, 私与恭疏日: ‘ 大人率 厉敦煌, 忠义显然, 岂以就在困厄之中而替之哉? ” ’ < 东观 汉记· 窦融传> : “ ( 融) 率厉五部精兵, 羌胡毕集, 兵不血刃, 而 虏土崩瓦解。 ” _ 6 J < 宋书· 檀道济传》 : “ 又从刘道规讨柏谦、 苟 林等, 率厉文武, 身先士卒, 所向摧破。 ” [ j 均其例证。 < 汉语 大词典> 释“ 率厉” 为率领、 督促, 不确。“ 厉” 为劝励、 勉励之 义, 非“ 督促” 。 另有注本释为统率、 治理, 亦误。“ 率厉” 又写 作“ 帅厉” , 例如< 魏志· 三少帝· 高贵乡公纪> 注引< 汉晋春 秋> : “ 贾充自外而入, 帝师溃散充帅厉将士, 骑督成停 弟成济以矛进, 帝崩于师。 ” [ 一 《 汉语大词典> 释为率领激励, 可从。 修古建封 后昭建议 : “ 宜修古建封五等 。 ” 太祖 日: “ 建设五等者 , 圣 人也, 又非人 臣所制, 吾何 以堪之? ” C 1 ] ( 卷 1 4 《 魏志· 董昭 传> ) 按: < 三国志今注今译》 注: “ 古建, 古代的规章制度。 ” 【 2 J2 古建, 不辞。“ 建” 无规章制度之义。“ 修古” 是述宾结构, “ 建 封五等” 应视作“ 修古” 的具体内容。 类似的结构尚有他例。 如< 魏志· 苟或传> : “ 或说太祖‘ 宜复古置九州, 则冀州所制者 广大, 天下服矣’ 。 ” 又《 高堂隆传> 载将济上疏有“ 宜遵古 封禅” 。 【 l 又( 晋书· 卫瑾) : “ 瑾以魏立九品, 是权时之制, 非 经通之道, 宜复古乡举里选。 ” 8 “ 复古置九州” 、 “ 遵古封 掸” 、 “ 复古乡举里选” 中的“ 置九州” “ 封掸” “ 乡举里选” 均应 视作述宾结构“ 复古” “ 遵古” 的具体内容。“ 建封五等” 即 设 立五等爵 位。 本传“ 太祖日: ‘ 建设五等者, 圣人也, 又非人臣 所制, 吾何以堪之? ” , 【 1 ] 中的“ 建设” 义同“ 建封” , 可证“ 建 封” 应连为一读。 大木表 乃引军还 , 而署大木表 于水侧路傍 日: “ 方今暑夏 , 道路 不通, 且俟秋冬, 乃复进军。 ” [ 1 】 ( 卷 1 1 < 魏志· 田畴传> ) 按: < 三国志注译> 注: “ 表, 树立。 ” [ 9 ] < 三国志今注今译> 译为: “ 于是率兵返回, 在水侧路旁安设大木作为标志 ” 【 2 J 从这两处注译可以看出, 今人大多将“ 大木表” 中的 “ 表” 作为动词“ 树立” 或“ 作为标志” 来理解, 于“ 大木” 与“ 表” 之间产生停顿, 意念中将之断为“ 署大木, 表于水侧路旁” 。 “ 木表” 实则是一个词, 指的是一种可以写字作标记的木牌, 相当于今天的木标。 “ 大木表” 即大的木标。< 后汉书· 盖勋 传> : “ 羌精骑夹攻之, 急, 士卒多死。勋被三创, 坚不动, 乃 指木表日: ‘ 必尸我于此。 ” ’ 李贤注: “ 表, 标也。 ” [ 10 ] 此其例证 与义证。“ 木表” 除了可以用作标记牌, 还有其他的用途。 < 东周列国志> 第7 1 回: “ 穰苴先至军中, 唤军吏立木为表, 以 察日 影穰苴候至日 影移西, 军吏已报未牌, 不见庄贾来 到, 遂吩咐将木表放倒, 倾去漏水, 竟自登台誓众, 申明约 束。 ” [ 1 l 此处的“ 木表” 则指用于测日 影计时的木制标杆。 忌害 J L 、 口 。 绍外宽雅 , 有局度 , 忧喜不形于 色, 而 内多忌害, 皆此类 也。 [ 1 】 ( 卷6 ( i t ~· 袁绍传> ) 按: “ 忌害” 是同义复词, 今人注本或有注日: “ 猜忌而陷 害别人。 ” 2 当由不了解“ 害” 有嫉妒义所致。如< 史记· ~- -i 马 穰苴列传> : “ 根由是害禹宠, 数毁恶之。 ” 【 3 -3 < 陈书· 新安王伯 固传> : “ 后主初在东宫, 与伯固甚相亲狎, 伯固又善嘲谑, 高 宗每宴集, 多引之。叔陵在江州, 心害其宠, 阴求疵瑕, 将中 之以 法。 ” [ 1 2 ] 此其例。“ 忌害” 连言亦习见。 如< 晋书· 琅邪王 伯 传> : “ ( 武陵庄王澹) 性忌害, 无孝友之行。 ” [ 8 ] < 宋书· 谢 晦传> : “ 奸臣王弘等窃弄威权, 兴造祸乱, 遂与弟华内外影 响, 同恶相成, 忌害忠贤, 图希非望。 ” 【 7 j 正使何苦 后 止之 日: “ 曹君吉凶未可知 , 今 日还家, 明 日若在 , 何 面 目复相见也?正使祸至, 共死何苦 l 】 ( 卷 5 《 魏 志· 后妃 传> ) 按: 这段话中的“ 正使” 与“ 何苦” 是中古时期两个常用俗 语词。“ 正使” 为同 义复词, 有注本仅释“ 正” , 致使一词两分, 有失妥当。“ 正使” 义为假使、 即使。本志卷 1 4 ( 董昭传) : ‘啼日: ‘ 君论此事, 何其审也!正使张、 陈当之, 何以复 加。 又本卷< 蒋济传> : “ 今海表之地, 累世委质, 岁选计 考, 不乏职贡。议者先之, 正使一举便克, 得其民不足益国, 得其财不足为富。 " 【 1 ] < 东观汉记· 光武帝纪> : “ 正使成帝复 生, 天下不可复得也。 ” 【 6 ] 均其例。 “ 何苦” 亦为汉魏六朝的俗语词。有译本将之译为: “ 一 同死去又 有什么可怕的呢? ” 【 2 ] 或注云: “ 有什么了不起。 ” [ 9 ] 不确。 “ 何苦” 义为“ 何妨, 有什么关系” 。 < 宋书· 刘粹传> : “ 道济时有疾已 笃, 自 力慰勉之日: ‘ 卿非大夫, 小败何苦。贼 势既衰, 台 兵垂至, 但令卿还, 何忧于贼。 ” ’[ ] 本志卷9 < 曹仁 传> : “ 谓仁日: ‘ 贼众盛, 不可当也。假使弃数百人何苦, 而将 军以身赴之! ” ’ 【 I _ 中古汉语中亦有“ 无苦” 一词, 义为“ 无妨, 没有关系” 。如< 搜神记> 卷5 之9 r 7 条: “ 须臾, 有一老翁乘船 载苇, 妪从索渡。翁日: ‘ 船上无装, 岂可露渡。恐不中载 耳。 ’ 妪言: ‘ 无苦。 ’ 翁因出苇半许, 安处不著船中, 径渡之至 南 岸。 ” 【 l J 又卷 1 8 之 4 3 8 条: “ 亭民日: ‘ 此不可宿, 前后宿 此, 未有活者。 ’ 书生日: ‘ 无苦也。吾自能谐。 ” ’ [ I 3 ] “ 正使祸 至, 共死何苦” 可译为“ 即 使大祸临头, 同死何妨! ” 导谀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12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10 22:31 , Processed in 0.37613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