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流放,是得 《离骚》 之哀。 ” 又在 《水浒后传论略》 中
公开宣称:“ 《后传》 为泄愤之书” 。这就清楚地告诉
人们,陈忱写作 《水浒后传》 的意图是要借水浒后续
英雄的事迹以抒发因明朝灭亡而产生的满腔悲愤。
又如 “谁解其中味” 的 《红楼梦》,其主题虽无 “序
言” 、“凡例” 可供指路,但作者却在第一回明确地宣
示了小说的 “本旨” 与 “大旨” 。先是说 “更于篇幅中
间用 ‘梦’‘幻’ 等字,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
之意” 。继而说:“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响,将
这 《石头记》 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大旨不过谈情
” 这就启示读者,小说的 “本旨” 是宣传佛家的
“色空” 思想,“大旨” 是抒写作者对当日几个女子的
一份难以忘怀的感情。
至于小说题材、 内容所具有的客观意义,既由
于形象大于思维的关系,也因阅读者、 研究者视角、
观点、 立场的不同,往往造成 “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
个哈姆雷特” 的现象,于是才会出现对同一部小说
的主题却有不同的理解的情况。譬如关于 《水浒
传》 的主题,旧时即有 “忠义说” 、“诲盗说” 、“游戏
说” 、“为英雄豪杰立传说”,当代又有 “农民起义
说” 、“市民斗争说” 、“忠奸斗争说” 。这些说法似乎
都能成立,都能在作品中找到立论的依据。
基于小说的主题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那么,人
们在认识、 把握小说主题时就应既要考虑到创作者
的主观意图,又要考虑到作品题材、 内容的客观意
义,不能只取其一,而忽略另一面。而且对于这两
者还应有个先后次第,即应首先注意创作者的主观
意图,准确地把握创作者所赋予小说的既定主旨、
所宣示出来的思想倾向,再对作品所描写的题材、
内容,所提供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作出思考、 分
析,从中揭示其所蕴含的客观意义,然后把二者有
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较为全面、 较为准确地把握小
说主题,不至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认识、 理解一部小说的主题,还要注意到题材
的特殊性。一个作家选择写什么,既与他的兴趣、
爱好有关,也与其思想有关。因此,小说题材的不
同既反映出作家兴趣、 爱好的不同,也反映出作家
思想观点的不同。在古典长篇小说中,就题材类型
说,有历史演义、 英雄传奇、 神魔志怪、 婚姻爱情、 社
会世情、 侠义公案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即使
是同一题材也还可以细分。如同是神魔小说,有的
由长篇讲史演变而来,如 《封神演义》;有的由宗教
故事演变而来,如 《西游记》;有的由民间传说演变
而来,如 《八仙得道传》 。不同的题材自有其不同的
思想意蕴,即使是同一题材到了不同的作家手中也
将被赋予不同的思想主题。譬如同是写水浒英雄
故事,《水浒传》 旨在歌颂梁山好汉们路见不平,拔
刀相助,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侠义行为和忠义品
格。 《水浒后传》 则更多地渗透了反权奸的意识和
反对外族入侵的民族意识。 《结水浒》(即 《荡寇
志》)则表现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极端仇视农民起
义,企图将梁山英雄赶尽杀绝的反动思想倾向。由
此看来,那种无视题材差异,无视作家不同的阶级
立场、 政治理念、 价值观念和创作个性,而用同一思
维模式去分析、 认识小说主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三国演义》 作为历史演义小说本由宋元时的
长篇讲史 《说三分》 和平话小说 《三国志平话》 发展
而来,同时也兼采民间传说,但就材料的主要依据
而言还是陈寿的 《三国志》 及裴松之的注。因此其
基本框架是历史的,渗透了浓厚的历史意识。而小
说所遵循的又是 “按鉴演义” 的原则,其宗旨是忠实
于历史。诚如庸愚子的序所说:“若东原罗贯中以
平阳陈寿传,考据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
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 《三国志通俗演
义》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
史。 ”
[3 ] (P1)
从 “考据国史” 、“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
看,作者写作 《三国志通俗演义》 确有一种征实精
神。修髯子也充分意识到了作者浓厚的历史意识。
他在 《三国志通俗演义· 引》 中作了一首长篇古风,
开头四句说:“今古兴亡数本天,就中人事亦堪怜。
欲知三国苍生苦,请听 《通俗演义》 篇。 ” 实际上,中
国社会自商周以来即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意识,特别
注重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强调以史为鉴。如
《尚书· 无逸》 中周公告诫年幼的成王时就反复强调
要以殷为戒。 《诗经· 大雅· 荡》 也在结尾中感叹说:
“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 先秦时所形成的以殷
为戒的历史意识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政治家、 史学
家、 文学家,使他们自觉地担负起用历史的经验教
训警示当权者的责任。如汉初著名政论家贾谊即
在 《过秦论》 下篇中说:“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
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
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持久,而社稷安矣。 ” 并引
谚语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 唐太宗贞观年
间号称治世,这与君臣都重视以史为鉴有关。唐太
宗在魏征去世后就曾感叹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
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已逝,一鉴亡
矣。 ”
[ ]魏征在总结隋之迅速败亡的原因时也曾说4
:
011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