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都学刊
19
8
6
年第2期
《三 国演
义
》研
究的发展与 展望
胡世厚
19 7 6年1 0 月
,
“四人帮”
被粉碎以后
,
我 国 开始 进人了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的新时
期
,
《三国演义》研 究也出现了一个新的形势
。
在刚刚结束
“十年内乱”
的头二年里
,
报刊 发表评论《三国演义》的文章仅 有 九
篇
,
其中有四篇是为了配合中学语文教学而介绍《失街亭》的
,
一篇 是 介绍《三国演
义》在泰国的流传情况
。
其余四篇学术文章
,
有两篇值得注 意
。
1 9 77年1 1
一1 2 期合刊的
《理论学习》开辟《三国演义》评论专栏
,
发表 了两篇观点不同 的评论《三国演义》思
想倾向的文章
。
陶松的《评价弋三国演义)的几个问题》
,
‘
认为评价《三国演义》必须
打破
“儒法
斗争
”
贯穿古今
,
无所不在的思想栓桔
,
“拥
刘反曹
”
并不等于
“尊
儒反
法
”
,
《三国演义》既有积极有益的因素
,
也有消极反动的成分
,
总 的看来是一部较好
的历史小说
。
但封建糟粕是极其严重的
,
其形响也是 十分恶劣的
,
必须进行严肃认真的
批判
。
殷彤的《试论(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则认为《三国演义》存在着严重的
封建糟粕
,
它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倾向是不好的
、
落后的
、
不可取的
。
这两篇文章尽
管对《三 国演义》的评价有所不同
,
一基本肯定
,
一基本否定
,
但都不符合 作品的实
际
,
既程度不同 的缩小或阉割了小说中的民主性精华
,
又夸大了它们封建性糟粕
。
这说
明
,
他们都还没有摆脱
“左”
的思 想影响
,
继续以旧的观点和方法评价《三国演义 》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
《三国演义》的研究和其它古典文学研究一样
,
开始从
“左”
的思 想栓桔中解放出来
,
认真地贯彻
“百
花齐放
、
百家争鸣
”
和
“古为今用”
的
方针
,
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
观点
、
方法进行研究
,
使《三国演义》的 研究出 现了勃勃
生机
。
从1
979年到1981年
,
这三年中报刊上发表评价《三国演义》的文章达7 8篇
,
其中
学术价值比较高的占半数以上
。
这些 文章的显著特点有三
:
一是批判
“四人帮”
对《三
国演义》的歪曲
、
否定
,
进而予 以重新评价
。
二是琅 评
“为
曹操翻案
”
的 那场争论
,
这虽
是旧话重提
,
坦却有解放思想 的意义
,
使人 们从片面地以历史 的标准评价历史小说的束
缚中解放出来
,
依据文学的批评标准全面评价《三国演义》
。
三是扩大了研究范围
。
这
期I ’e d的研究论著
,
不仅有分析作品思想内容及讨论主题 的文章
,
还有1 0篇考证作者
、
成
书年代和 比较版本的文章
,
1 4篇分析艺术成就的文章
,
这是 建国以后所 没有的 现象
。
从
1 9 8 2年7
月起
,
四 川《社会科学研究》开辟了《三国演义》研究专栏
,
重新开展
对这部古典长篇文学名著的研究和 讨 论
”
,
先后发表了王利器
、
李厚基
、
刘知渐
、
陈辽
等同志十余篇文章
,
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
在不 到一年的时间里
,
各地报刊发表了
47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