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第期
MOVIE LITERATURE
电影
文学
人”式的表达技巧。张籍《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
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
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
相逢未嫁时。”一诗亦是如此婉拒了强权李师道的征募。紧接着
曹操信手拈来,引用《小雅·鹿鸣》成句,《鹿鸣》本为燕宾之
歌。如果说“青青子衿”句借以表明自己的一片真情,“呦呦鹿
鸣”句则表达出自己对人才的渴求。以上八句并未没有明确地说
出“求才”二字,而是采用典故或引文来做比喻,这种“婉而多
讽”的表现方法使所要表达之意更缠绵深长。总之,两处引用,
形成比照,先表求贤不得的日夜思慕,后抒求贤既得的由衷欢
欣,其思贤若渴的心迹,昭然于笔墨,且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
帖,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明月”,比喻人才。“掇”,拾取,摘取。贤才有如天上
的明月,我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呢?“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由
于求才不得,内心不禁产生忧愁,这种忧愁无法排解。“陌”、
“阡”,指田间小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枉”,
枉驾,屈驾。“用”,以。“存”,探问,问候。“契阔”,久
别重逢。《诗经·邶风·击鼓》云:“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讌”,通“宴”。“旧恩”指往日的情谊。把贤者比为高空
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不由使人“忧从中来,不可断
绝”。感谢“越陌度阡”远道而来的贤士们,屈尊相从,在今日的
宴会上促膝谈心,真感到莫大的快慰!诗人把寻求贤才生动地比
作“欲上青天揽明月”,借以表明求贤不得的苦闷和忧思;后四
句描写贤才既得,喜不自胜,欢乐无穷的情景。这八句是对前面
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开篇八句主讲为求贤而愁,次八句表示要
待贤以礼。这八句中前四句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是照应第
二个八句。从表面看,与前十六句重复,但由于“主题旋律”的
复现和变奏,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
的浓度。另外,这八句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即“贤
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
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
运行,不会停止;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此是用
心良苦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
“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
像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不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会
受到优待。这里是承上启下,起到了过渡与衬垫的作用。如此照
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
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
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
未免空泛;实际上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
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
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
一边来。隐用了《左传·哀公十一年》里的“鸟则择木,木岂能
择鸟”的句义,即彷徨未决的士人该像良禽择枝一样,择明主而
栖,可谓“志深而笔长”(刘勰语)。此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
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丝毫未加指责,反在浓郁的
诗意中透露着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
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如此情味,也充分
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
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山
不厌高”来自《管子·形势解》云,“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
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二句通过比
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为患”。
所以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
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
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
天下归心。”(见《诗比兴笺》)“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
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
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
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个典故用在这里突出地表现了作者
求贤若渴的心情。同时曹操以他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
灿烂,若出其里”,向世人证明着自己的广博胸襟,有容乃大,
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各位贤才,还犹豫什么呢?从而表示自己
有宽广的政治胸怀,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高山
不弃土石一样。气魄宏伟,感情充沛,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和进
取精神。在千古诗人中,只有曹操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睥睨一世
的人物才写得出来,也只有他能与之相称。至今读之,犹觉豪气逼
人。
总的来说,全诗呈现出一种大气磅礴之势,与曹操的《观沧
海》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他诗作
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
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
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
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
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
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
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
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气
韵沉雄,质朴简洁,大巧若拙,可谓曹操诗歌语言艺术上的主要
特点。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
生命的悲剧。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
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
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
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
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称“其
才绝也”,“天下治则尽其能为世用,天下乱则逞其智为时雄。”
钟嵘《诗品》谓之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陈子展教授《谈曹
操》中评论曹操的诗“慷慨悲凉,千古绝调”。
故此,文学诗歌《短歌行》可谓是王者之诗,内隐的全为英
雄之气;而《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中的《短歌行》,是为下面
曹操赤壁大败的剧情服务的,为塑造曹操奸雄的形象服务的。其
的确偏离与悖误了《短歌行》原本的诗歌主旨。
[参考文献]
[1] 林庚说.曹操《短歌行》[J].名作欣赏,2003,(10).
[2] 陈法强.从《短歌行》看曹操的英雄主义情怀[J].语文教
学与研究,2004,(35).
[3] 王富仁.四言诗与曹操的《短歌行》(其一)[J].名作欣赏,
1995,(3).
[作者简介]冯传亭(
—),男,南阳理工学院讲师,研究
方向:古代诗歌、教育教学艺术。
影视传播
7200810
1972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