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
第2期
《三国演义》的使 者 群 相
剑
‘
锋
帐
《三国演义》是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历史小说
,
它描述的内容已超出文学的范围
,
牵涉到
政治
、
军事
、外
交
、
哲学
、
美学
、
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
,
其它方面已有论文阐述
,
外交方面则
未有文章涉及
。
而在这方面
,
《三国演义》塑造的不少使者的形象也是很生动
,
且富有意义
的
。
如以诚实见 称 的鲁肃
,
机智善辩的孔 明
,
不卑不亢 的邓芝
、
赵哲
,
妄自尊大的张温
、
邢
贞
,
卖主求荣的张 松
,
他们 的 品行和才干
,
给后人处理对外关系留下了有益的启示
。
本文试
从这方面进行探索
。
三国时代
,
魏
、
蜀
、
吴之间的斗争是十分尖锐
、
复杂的
,
反映在外交关系上也如此
。
外交是国家对外政策的一种最重要的手段
。
在封建社会里
,
国家政权完全操纵在君主的手
中
,
“肤”
即 国家
,
国家即
“联”
,
君主 的意志决定了国家的对外政策
。
刘备以复兴 汉室为
号召
,
志 在统一天下
;
曹操则挟天子以令诸侯
,
决心并 蜀灭吴
,
孙权处于两雄之 间
,
倾向于
踞江自保
,
这就决定 了他们 之 间的不同对外政策
。
在当时
,
曹操最强
,
孙权和刘 备 任何一
方
,
凭己之力
,
都难抗 拒
,
只有并力拒操
,
才能图存并有希望取胜
。
因此
,
当曹操南征时
,
孔 明和鲁肃不约而 同提出
“刘
、
孙联合抗操
”
的决策
,
它 完全 符 合双方的利益
,
故刘备和孙
权都乐于 接受
。
但由于 刘
、
孙 之间存在荆州问题未解决
,
彼 此必然是同床异梦
,
各怀鬼胎
。
荆州在东吴 上游
,
威胁到东吴安全
,
孙权为踞 江自保
,
非索还荆州不可
,
荆州是
“
用 武 之
国
”
,
是进攻曹魏 的战略要地
,
刘各为北图中原
,
决不会将之奉还孙权
。刘备和
孙权的共同弱
点是
:
着眼 于各自的限前利益
,
只计较荆州的得失
,
忽视了他们的天然的
、
共同的敌人—
曹魏
。
因此
,
孙权和刘 备都先后抛弃了鲁肃和 孔 明共同制 定 的
“吴
、
蜀联盟
”
的战略决策
,
使双方矛盾日益加剧
,
最后只能诉诸武力解决
。
曹操则利用 孙
、
刘之 间的矛盾
,
进行分化拉
拢
。
曹
、
刘之间不存在和解的可能
,
曹操只能向孙权方面着手
,
他以许 割江南封权为诱饵
,
暗 使 孙权袭击正在胜利进 军樊城的关羽
,
自己则坐山观 虎斗
。
曹操的 阴谋终于得逞
,
曾一度
促进孙
、
刘联盟瓦解
。
荆州被袭
,
刘备伐吴惨败后
,
刘
、
孙出于抗曹图存的共同利益
,
又重
申旧盟
。
蜀
、吴
从联盟变成敌 国
,
又 从敌 国恢 复旧盟
,
以及东吴从反操到投操
、
后 又抗操的事
实充分 说 明
:
没有永远的盟国
,
也没有永远的敌国
,
一切都以各国 的利 害为转 移
。
而由 于
蜀
、
吴 最高统治者着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
,
孔明和鲁肃制订的正确对外政策都没有得
到彻底的执行
。
当它得到孙
、
刘的支持时
,
曾取得了赤璧 之战 的辉煌胜利
,
得不 到孙
、
刘支
持时也就不起作用
,
甚至使双方都遭到挫折
,
如孙权遗弃鲁肃制订的联刘抗曹的决策
,
派遣
吕蒙袭取荆州;
刘 备拒不采纳孔 明勿伐吴 之谏
,
致造成吴
、
蜀联盟破裂
,
使彼此互相削弱
,
曹魏坐大
。
由于鲁肃早 死
,
尚存的孔 明 又不能左右蜀国的对外政策
,
未能达到他们各自的目
的—统一天下
,
但他们的 勋业是不可磨灭的
,
其外交成就是值得称道的
。
不同的风格形成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