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8
固的后方,甚至还在北伐的紧要关头,听信谗言猜忌他,以“久不见丞相之面,
心甚思慕,故特召回,一无他事”的混账理由把诸葛亮从前线召回。此时,“如
不从之,是欺主矣;若从之而退兵,祁山再难得也”。在“正欲建功”与忠义
的两难中,他选择了忠义,而放弃了千载难逢的建功良机。
诸葛亮最终在五丈原走完了自己悲壮的人生道路,死前长叹: “再不能临
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他忠实地实践了自己受刘备之托时许下的
“愿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诺言。
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让人痛惜,发人深思。刘备举兵伐吴为关张
报仇之时,已经显示出诸葛亮的智谋和忠义的矛盾,但彼时这一组矛盾尚存
在兼容性的一面,因为这毕竟无损于甚至恰恰体现出刘备作为一个仁义之
君的形象,刘备仍然值得诸葛亮依之为明主,继续施展其个人智谋。 刘备出于
“义气”这一社会通行的伦理原则为结义兄弟复仇,这虽然从清醒理性的角
度上讲不可取,从道义角度上讲则无可厚非。但刘禅是一个仁、德、义、才
诸方面毫无可取之处的昏君,诸葛亮将自己的智谋和忠义移情到这“扶不起
的阿斗” 的身上,立刻就显露出其智谋和忠义之间的荒谬和背离,前期尚有合
理性的 “忠义” 立刻变味为愚忠,蔽翳了按照智慧逻辑应作出的个人的判断。
以理智眼光看,合理的选择应该在大的方面于统一事业有所助益;从个人方
面说,则应回避个人的悲剧性结局。据前者,诸葛亮应当“自为成都之主”,
取刘禅而代之,无所羁绊地发挥自己的智慧,继续完成恩主刘备未竟的统一
事业。据后者,诸葛亮应该抽身退步,急流勇退。但是,已经将儒家伦理内化
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诸葛亮无法按照智慧的逻辑进行抉择,道德中的忠义
的要求使他的选择偏离了智慧的方向。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