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4
矛盾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一般,诸葛亮用尽自己所有的智谋和心血,最终并未
能从其中跳出。 正如他的老师司马徽认为的那样: “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惜哉!”诸葛亮出山只不过是徒费心力,是一场“人谋”与“天时”相抗衡而
以失败告终的悲剧。
二
感于刘备恩义和仁德的诸葛亮终于出山了,他想以自己的“人谋”“斡
旋天地,补缀乾坤”。按照隆中决策决定的战略方针,得到刘备信任的诸葛亮
处处料敌先机,神机妙算,令敌人闻其名而心胆皆裂。从荆州到益州,在诸葛
亮和刘关张的良好配合之下,隆中谋划的蓝图逐渐变为了现实,形成了鼎足
三分的割据局面。这似乎为诸葛亮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悲壮理想的实现平添
了几分希望。
其实仔细分析可以发现,隆中决策实现的前提条件是自己一方在大的
战略方面不能犯错误,犹如走钢丝般不能走错一步,同时等待敌人出“昏招”
并充分地加以利用。可以说,这多少是带有侥幸意味的。正当诸葛亮一步步
施展其智慧并获得成功之时,不期然而又是必然地遭遇到了蜀汉集团内部
刘关张的“义气”这一靠智慧也无法绕过去的巨大障碍。蜀汉的“昏招”
也恰恰产生于刘关张的“义气”之中,诸葛亮的智谋于此也无能为力。
刘关张本来就是以在桃园结“义”而起家。在《三国演义》的价值建
构中,“义”是最核心的伦理原则,具有超越一切的地位。“忠”与“义”尽
管具有相等的地位,但在实践中是“义”先于“忠”的,因为“‘忠’的实现
是建立在‘义’的人际道义关系基础上的”。诸葛亮出于“忠”而竭心尽
智地辅佐刘备,却没有理由反对刘备出于“义”而作出的选择和决断。这样,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