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页 共 3 页
始终围绕曹、刘二人展开,而将董卓、吕布、袁绍牵入。官渡之战标志着曹操终于称雄中原,虎视
天下。而这时的刘备却在最低谷。
第二部分的核心事件是赤壁大战。此战牵扯到三方所有重要人物,可以浓墨重彩展开。始终围
绕诸葛亮与周瑜展开,八集左右。赤壁大战标志着三国鼎立之势已成,天下三分。
第三部分是三国相持相争。三气周瑜、关公刮骨、败走麦城等重要事件在此发生,至曹操逝世
止。
第四部分的核心就是南诸葛北司马,殊死相争,斗兵斗法。其前期笔分两头:诸葛亮为出川而平
定南方(七擒孟获),司马懿罢官夺爵待罪家中。 其后期两人正面相争,为各自生死荣辱竭力相搏,为全
剧最后高潮。
除保留了《三国演义》里人们熟悉的一些故事外,朱苏进还从《后汉书》 、 《三国志》 、 《华阳国
志》等史书里吸取了大量的材料,对小说一笔带过的地方进行大幅度的增加和扩容,增加了大量的
细节,还加入了今天人们的审美观和历史观。
在《百家讲坛》讲《品三国》的易中天并不看好新《三国》的上马。因为颠覆了人们印象中
的《三国演义》记忆,他曾遭到大量网友的炮轰,对此他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因为《三国演义》很
难改编为成功的电视连续剧,文学名著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它本身就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 拍文学
名著,必须忠实于原著,包括原著的思想倾向,而我认为《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不好,所以我反对。
我更反对把《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就是文学作品和三国这段历史混淆起来,不能把故事
与真正发生的史实混淆。 ”朱苏进并不为此而担心。 “如果《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发生了剧烈
冲突的话,我们服从《三国演义》,这是没有疑问的。另外《三国演义》不是历史,如《三国志》方
面有许多精彩的片段和处理跟它不一样,有丰富的、优美的地方那我们依然会用。 ” “比如说陈宫的
命运,《三国志》的描写远比《三国演义》好得多:陈宫之死,那一笔出来好几个人物:陈宫、吕布、
曹操,那他的故事出来就按《三国志》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创作、发展,这还是易中天提醒我
的。 ”在易中天最担心的地方,朱苏进放弃了小说原著《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的道德观念,不对
三国任何一方做道德是非的评价。 “三国里的三方都是英雄,我们只写戏,谁的戏好看谁就是主角。
人物大于‘是非’,戏剧高于‘道德’ 。 ”写《三国》,朱苏进最花力气的是人物。 《三国》最核心的
人物只有 5 个:曹操、诸葛亮、刘备、周瑜、司马懿。朱苏进把他们看成是《三国》的命脉:“他
们个个是历史经典甚至是巅峰性的人物,戏剧资源也最为丰厚,如果他们活了,这个剧就站住了,所
以我务必创作成功,令他们各具辉煌。 ” “ 《三国》是整容不变性,帮忙不添乱。好看之处,就浓笔重墨,
让它越发好看。但凡醉人之处,我们就更进三杯,让它醉倒泰山。我们是新瓶新酒,能够更丰富、更
准确地呈现三国的浓厚与醇香。 ”朱苏进说。十年之内无人翻拍
高希希是《三国》的投资方找来的第三位导演。在他前面的两任导演分别是陈家林和阎建钢。
但筹备了两年的陈家林最后以健康原因提出辞职,原来演曹操和司马懿的姜文、陈宝国也一齐退
出。接上来的阎建钢最后以“创作条件不具备”和对朱苏进的剧本不满辞职退出,最后,高希希接
手,还找来了 1 亿元的投资,《三国演义》也更名为《三国》 。
在三个导演里,高希希是主动请缨的。 “我看了朱苏进老师的剧本以后,决定接手《三国》 。朱
苏进的剧本写了 4 年,是少有的剧本精品。 ”在高希希看来,16 年前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由五个
导演同时来完成,每个导演的风格、讲述故事的理念各不相同,观念保守,人物脸谱化,限于技术和投
资,在战争场面上,也过于简单。
虽然有压力,但高希希有信心,让新《三国》超过老版《三国演义》 。以前的古装戏里,大部分都
流的是白开水,像个木偶,或者像穿了古装戏服的假古装人。 《三国》要让这些人有血有肉,活起来。
《三国》人物的台词将是一个亮点。朱苏进在这方面花了大力气,对白上不会像老版那样采用
大量文言文,也不会采用网络语言等近年来涌现出的新词汇,力求通俗易懂又不失传统。
高希希的信心还来源于拍摄机器的升级和高清特效技术的发展,一些武戏、 战争场面也能比以
前拍得更宏大。为了逼近真实,《三国》的美术、服装、动作设计都精益求精。拍戏用的马是香港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