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也是这样。 《罗氏家谱》 最早纂修于明朝隆庆元年 (1567 年) , 纂修者为 “太
原府学贡生除大同府儒学训导(罗)正己” 。他在《清源(按:即今清徐)
罗氏家谱序》中明白写道: “祖宗支派,除远代外,不敢妄附。姑据先人口
传,有前京畿纪述者云:吾先祖根于蜀郡,自唐仕于青州仆射,即今梗阳
(按:后为清源,现为清徐)也。因路远不能还乡,籍于白马一都。 ”这位
罗正己即《罗氏家谱》中的第八代罗礼。 “礼以正己” ,所以他又名“正己”
(或“正己”是他的字) 。过了 17 年,明万历二十年(1584 年) ,罗礼又
重新纂修《罗氏家谱》 ,那时他已是“致仕教授” ,退休了,但他又写了一
篇序,其中清楚写道: “吾闻远代祖宗乃四川成都府人也,仕于青州,即今
清源也。因路远不能还乡,入籍白马一(都) ,后迁城南三等都。 ”罗礼是
当过“大同府儒学训导”后又升任“教授”的文人,他懂得一点谱牒学,
所以他是把“先祖” 、 “远代祖宗”和家谱中的“始祖” 、 “第一代”分开的。
他把梗阳罗氏的“第一代”确定为“罗仲祥” 。隆庆元年为 1567 年,罗正
己已是“大同府儒学训导” ,约 40 岁左右。以每代平均 25 年左右计,上推
七代,那么清徐《罗氏家谱》中的“始祖” 、 “第一代”罗仲祥约出生于 1325
年左右,即元泰定二年左右。在清徐《罗氏家谱》中从第一代罗仲祥起至
第九代,支派分明,每一代各生了几个儿子,妻子是谁,都一一载明,并
不存在有什么“阙轶差错”的问题。
但是,到了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 ,第十四代庠生罗鳌纂修家谱
写《梗阳罗氏家谱序》时,由于罗鳌对谱牒学不甚了然,竟把“先祖” 、 “远
代祖宗”和“始祖” 、 “第一代”划上等号。罗鳌比罗礼晚了六代,至少晚
生了 150 年。罗礼在《序》中说“先祖根于蜀郡,自唐仕于青州仆射,即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