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3
事方式中时时可以透出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支配来。同样,批评家的
评点字字句句无不映射本人衡量人物品格、事件优劣、道德标准的原则,
反过来说,世界观和人生观极大地影响着评点家所做的判断。
钟惺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他的父亲一方面让他学习文章
写作以利科举而走仕途,另一方面又为他请来博学的老先生为他讲授诗文
子史等古学。这样的学习生活造就了钟惺远大的理想抱负、严谨的逻辑思
维和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坚持。面对失败的现实,钟惺转而研究佛法,并且
颇有建树。政治上的抑郁不得志,让他从对现实的关注转向逃避社会,仕
途不顺畅让他心灰意冷。面对滚滚而来的历史大潮,钟惺是渺小的,他无
力改变命运,也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现实让他无可奈何。
钟惺对《三国演义》的评点自然也就受其自身所受教育的影响,受其
社会经历的制约,受其世界观、人生观的支配,所以评点中透射着钟惺多
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同时以上所提种种作为“前理解”也决定了钟惺的
评点内容与方式,品评的标准和原则。
3.钟惺的诗学理论
钟惺的诗学主张在文学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对于诗歌这一文体的特征
等已经有了一种经验性的把握,并且得出一整套系统理论。诗学理论是他
思想的精髓,必然作为一种内在尺度贯穿评点的过程,成为制约其阅读理
解《三国演义》的前理解而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诗归序》中钟惺提到“引
古人之精神, 以接后人之心目, 使其心目有所止焉, 如是而矣。 ”[1] (P404)
可见,钟惺重视继承与借鉴,并且强调了自己文学主张的实用性和目的性。
“接后人之心目”也是钟惺评点《三国演义》的主要目的。这种超脱的境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