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由徐庶与姜维的去留论《三国演义》的价值取向
(0 次评价)4247 人阅读0 次下载
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5 说刘备要么将其杀死以免后患,要么强留让其身怀对曹的杀母之恨而誓死 追随。刘备断然拒绝,“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 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甚至向徐庶表 示:“先生既去,刘备亦将远遁山林矣。”作为一军首领,刘备要求以仁 义躬行天下、以仁义相天下之士,“仁义之君”可说当之无愧。 纵观整部《三国演义》,章学诚在《丙辰札记》中作出“七实三虚” 的评价并不违背事实。罗贯中除了对徐庶姜维的事例作了改动之外,其他 许多地方也进行了个人独立的创作。熟知历史的文人和史学家中,不少人 认为凡此种种,都是罗贯中的“拥刘反曹”的政治立场的表现,企图使“一 家天下”的封建正统思想继续在人们心中深化,让“乱臣贼子”谋权篡位 的可耻行径世代被人唾骂。如果《三国演义》的价值取向是由这种政治愿 望决定的话,徐庶与姜维的去留所表现出的种种感人场面,就仅仅是为最 终“刘姓天下”的失败添上两笔浓浓的悲剧色彩,以引起更多人的同情和 愤恨罢了。显然作者的意图并不在此。在徐庶与姜维的事件描写中,着重 凸现的是“仁君贤臣”、“慈母孝子”的理想的封建伦理关系,呼唤的是 传统道德的回归。仁君始终不会为了霸业而做出有背人伦的不仁之事;贤 臣为了报效明主的知遇之恩而视死如归;百姓更是拥护贤能的君臣而愿意 患难相随。蜀国最终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能压抑作者对“忠孝仁义” 的赞美、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追求。文中表现对传统道德的维护的事例还有 很多,简单的以“拥刘反曹”的政治倾向来解释作者在这些情节中体现的 时或明或暗的个人情感,实在有失片面且苍白。“总的说来,在对历史事 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上,《三国演义》的作者不是用历史判断观照历史,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04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7-3 17:06 , Processed in 3.48767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