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悉:诸葛亮、刘关张、赵云、马超、黄忠、庞统、魏延、曹操、荀彧、郭
嘉、夏侯惇、夏侯渊、张辽、张郃、司马懿、司马昭、孙策、孙权、周瑜、
鲁肃、张昭、黄盖、甘宁、吕蒙、陆逊、董卓、吕布、袁绍……许多人可
以随口道来; “桃园结义” 、 “捉放曹” 、 “三英战吕布” 、 “连环计” 、 “酣斗小
霸王” 、 “辕门射戟” 、 “煮酒论英雄” 、 “斩颜良诛文丑” 、 “过五关斩六将” 、
“古城会” 、 “三顾茅庐” 、 “单骑救阿斗” 、 “威镇长坂桥” 、 “舌战群儒” 、 “蒋
干盗书” 、 “草船借箭” 、 “苦肉计” 、 “火烧赤壁” 、 “华容放曹” 、 “三气周瑜” 、
“义释严颜” 、 “夜战马超” 、 “单刀赴会” 、 “威震逍遥津” 、 “百骑劫魏营” 、
“水淹七军” 、 “刮骨疗毒” 、 “火烧连营” 、 “失街亭” 、 “空城计”……许多
人可以如数家珍。然而,细加推究,我们对它不了解的地方其实还有很多,
例如:张飞究竟字“益德”还是“翼德”?貂蝉这位美女,究竟是历史上
实有的人物还是《演义》虚构的艺术形象?“鞭打督邮” 、 “温酒斩华雄” 、
“火烧博望坡”等情节的来历如何?……很多人都说不清楚。如果进一步
探讨,对它的误解甚至曲解也不少。比如:有人把“桃园结义”简单等同
于“拜把子” ,却无视《演义》写得明明白白的“桃园结义”的核心价值—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有人戴着“权术”的有色眼镜看问题,把英雄
辈出、充满创新的汉末三国时代说成是各路豪杰为争天下而勾心斗角、毫
无是非的历史,把《三国演义》当作一部谋略教科书;有人不顾史书上已
有的定评和《三国演义》的具体描写,对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随意猜度;
有人以成熟于十九世纪的欧洲的现代文艺学理论框架来“套”中国古代小
说,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方法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凡此种种,都证明
我们对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