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1
明清文化视域下的《三国演义》序跋透视
温庆新
内容提要 明代中期的《三国演义》序跋者首先为《三国演义》的流传正名,突出
《三国演义》 “羽翼信史”的伦理道德教化功用。明代后期、清初的序跋刻意探讨的是
《三国演义》的艺术特征;清中期的序跋已注意到“演义”与史实是两个不同层面,对
历史演义的文体特征有了深入认识;清代中后期的序跋关注的重点集中于《三国演义》
与小说之关系;受近代西方实用主义的影响,近人王大错甚至将《三国演义》的解读与
时代背景及政治需求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 《三国演义》 序跋 反理学 心学 经学致用 道德教化 艺术特征
《三国演义》版本纷繁众多,各版本所刊载的序跋既是我们研究《三
国演义》传播的重要资料,也是古代小说理论的重要文献。据丁锡根《中
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统计,现存《三国演义》的序跋约有 26 篇。全面地把
握这些资料,并将其置于明清不同时期的政治环境、社会矛盾及社会思潮
中加以考察,不仅可以了解各个时期的序跋者对《三国演义》的认识程度,
也有助于我们把握这种认识产生的原因,便于从宏观上对这种认识变化进
行理性把握。由于明、清两代的政治环境、社会思潮极不一样,对明、清
两代序跋者产生了不同影响。因此,本文拟分两节对《三国演义》明清两
代序跋分别加以梳理,以明所以。识者正之。
一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明清讲史部》 (卷二)云《三国演义》 “此
书刊本甚多。 今所知见明刊本已不下二十余种。 ” [1]现存最早刊本为明嘉靖
壬午(1522)刊大字本,首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序,又有嘉靖壬午
关中修髯子引。此本可能非《三国演义》之祖本[2]。但从版本的特征看,
当属早期刻本。因此,从庸愚子、修髯子两篇序言的论述,可大致窥探时
人于《三国演义》流行之初对其的大体认识。但凡一部通俗小说流行之初,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