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8
被忽视的地位。例如,对于《三国演义》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诗赋谣谚的
作用,数十年来仅有寥寥几篇专题论文;对于《三国演义》的语言特色,
不少论著只是顺带涉及,而专门研究的论文却仅有一两篇,这不能不说是
一个缺陷。
如果对研究史缺乏了解,在观点的提炼上往往会有较大的局限性,难
免出现三种情况:一是起点可能偏低,二是思路可能偏窄,三是见解易与
他人雷同。例如,对于《三国演义》 “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五十年代在
“左”的思想影响下,一些人简单化地斥之为“封建正统思想” 。改革开放
以来,经过重新讨论,许多学者已经指出:罗贯中之所以“尊刘” ,并非简
单地因为刘备姓刘(刘表、刘璋也是汉室宗亲,而且家世比刘备显赫得多,
却每每遭到嘲笑;汉桓帝、汉灵帝这两个姓刘的皇帝,更是作者鞭挞的对
象) ,而是由于刘备集团一开始就提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口号,为
恢复汉家的一统天下而不懈努力,被宋元以来具有民族思想的广大群众所
追慕;而这个集团的领袖刘备的“仁” 、诸葛亮的“智” 、关羽等人的“义” ,
也都符合广大民众的道德观。罗贯中之所以“贬曹” ,是因为曹操作为“奸
雄”的典型,常常屠戮百姓,摧残人才;而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巨大功业和
非凡胆略,则作了肯定性的描写,并未随意贬低。由此可见, “尊刘贬曹”
主要反映了广大民众按照“抚我则后,虐我则仇”的标准对封建政治和封
建政治家的评判和选择。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三国》研究界的普遍认同。
如果今天的某位研究者仍然用“封建正统思想”来解释《三国演义》的“尊
刘贬曹”倾向,那最多不过是重复五十年代早已有之的看法,根本谈不上
是什么“新观点”了。常常看到一些研究者,费了很大力气写成一篇文章,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