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略论“为曹操翻案”
(0 次评价)5940 人阅读0 次下载
1 略论“为曹操翻案” 沈伯俊 1959 年 1 月至 5 月, 郭沫若同志接连写了 《谈蔡文姬的 〈胡笳十八拍〉 》 、 《替曹操翻案》 、 《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发展过程——序 〈蔡文姬〉 》 等文章, 并在历史剧《蔡文姬》里塑造了一个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迥然不同的 曹操形象,从而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都尖锐地提出了“为曹操 翻案”的问题。 问题一经提出,立即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文史工作者纷纷撰 文,就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进行了热烈的争鸣。 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争论未能充分地开展,也未能深入下去。这就 给学术界,特别是给《三国演义》研究工作留下了一大悬案。 粉碎“四人帮”以后,沉寂已久的《三国演义》研究逐渐活跃起来, 于是, “为曹操翻案”的问题又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事实上,每一个严肃 的 《三国演义》 研究者都或深或浅地感觉到, 要想深入地研究 《三国演义》 , 正确地评价它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就不可能回避曹操问题。 我们认为,郭老有关“为曹操翻案”的论述,既有精辟之见,也有片 面之辞,还有自相矛盾之处,应该给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只有这样, 才能在对曹操问题的认识上逐步地取得一致,从而更好地开展《三国演义》 的研究工作。 一 首先应当肯定:郭老提出“为曹操翻案”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郭老曾说: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04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10 21:08 , Processed in 0.47258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