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论《三国演义》中“义”的悲剧性
(0 次评价)5765 人阅读0 次下载
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9 凝聚力和感召力,以至人们可以为之赴汤蹈火,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因此,人们往往仿效小说中的结义方式组成各种秘密或公开的社会组织, 从事政治,经济的或维护生存权利的斗争,甚至变而为起义造反,直接打 击封建统治,在改朝换代中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就局限性而言,“义”毕竟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所谓异姓结为一 家, 情同骨肉, 实际上仍未摆脱封建伦常和血缘关系的约束, 所以它同 “忠 义”有着不解之缘,常被利用来缓解尖锐的社会矛盾,成为只反贪官、不 反皇帝的工具。此外,“义”尽管也表现了小私有者在受封建统治阶级的 剥削压迫下救困扶危,见义勇为,互相支援,自发反抗的思想品德,具有 平等色彩,但这种小私有者的义气仍然是建筑在个人上午恩怨基础上的, 常常是短视的,缺乏原则性的,都以恩义为重,不能负“义”。为了“义”, 可以不顾一切,不惜采取错误的行为而造成严重的恶果。所以它体现在关 羽身上就会出现降曹、报曹、放曹,敌我不分;体现在刘备身上就产生了 不顾大局,不以社稷为重,为小义而损大义,导致严重失败的后果;体现 在张飞身上则是急切要为关羽报仇而不顾一切,强迫三军限期挂孝亲征, 结果反为部下所害。这些种种因“义”而产生的惨痛教训,确实值得后世 之人深思。 因此,要正确看待《三国演义》中“义”的复杂性,必须用历史的方 法,辨证分析的方法,才能发扬其优良传统,剔除其封建糟粕,这种方法, 也是我们对待一切文学遗产的方法。 原载:《西昌学院学报》2006 年第 4 期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03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7-6 08:38 , Processed in 0.418457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