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论《三国演义》对英雄母题的利用与超越
(0 次评价)5881 人阅读0 次下载
8 识制约,作家不愿意破坏英雄的文化形象,这也是作品主题的要求。但另 一方面也许起的作用更大,是作家潜意识中追求与母题一致的结果。传统 英雄母题往往叙写英雄不为美色所动,如《水浒传》便多写不近女色的英 雄, 否则英雄的质量便大打折扣。 《西游记》 的猪八戒, 虽也有些英雄之气, 但远不能与孙悟空相比,作家对猪八戒形象的审美,更多了一层戏谑的味 道,此处的关羽情节应该属于母题的强化。 2、虽沿用母题类型,但提升了其文化内涵与品格。这一点在《三国演 义》的结义母题上表现最为突出。传统英雄结义,虽有猩猩相惜之情,根 本出发点往往是为了个人利益,有时甚至是相互的利用。如《史记·刺客 列传》写太子丹结交荆珂,实际上是为个人复仇的动机所驱使。 《水浒传》 的英雄结交,多是出于报恩心理或抵抗强大外在力量对个体的威胁。 《三国 演义》的结义母题则有所不同。刘关张的结义具有更高的目标与价值追求, 他们出发点并非“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而是“罗 贯中写的明明白白的这八个字: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 ” 〔5〕而这正是生 逢乱世、具有儒家济世之心的罗贯中本人的追求,这种追求被赋予到主体 英雄刘关张身上,通过英雄结义母题得到了表现。 3、继承并强化、突出英雄母题固有的精神文化价值。母题作为人类集 体无意识的历史积淀,大多来源于远古神话传说,它近于荣格所谓“原型” 或“原始意象” 。荣格认为原型是“自从远古时代就已存在的普遍意象” , 是一种保留至今的“种族的记忆” ,为后来著名的神话原型批评奠定了理论 基础。这种“种族的记忆” ,我们不妨理解为神话所体现出来的一个族群的 价值取向及文化追求,它可以通过母题或原型在文学中得到体现。纵观远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03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7-5 14:46 , Processed in 0.44714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