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3
以窥见一个时代的民间潜在意识,同时,小说的流变也伴随着民间潜在意
识的流变。因此,可以认为小说是镜窥民间潜在意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窗
口。
(二)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民间潜在意识的递嬗
小说兴于唐宋,而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传达民间意识功用的小说则是形
成于元末明初,具体的说则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②《三国志通
俗演义》由于经历了历史积累而最终成书,所以,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它
是最先以长篇文本成书过程表现民间潜在意识流变的小说,对于探讨元末
明初民间潜在意识具有典型的意义。下面就以《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个案
来考查元末明初的民间潜在意识的递嬗过程。
三国故事在民间的流行,据文字记载,最早可以上溯到隋炀帝时代的
杂戏表演,其后又发展到晚唐李商隐《骄儿》诗: “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
吃”③以此可见,这一时期对于民间来说,三国故事多只是选取三国历史
中惊险,滑稽的内容加以演绎以满足民间娱乐的要求,而大众所需求的则
也只是感官上的愉快。三国故事对于他们来说则是一种对于感觉的补偿,
一种纯娱乐目的的心理需求。这一时期民间潜在意识并没有特殊的指向,
三国故事仅仅是这一仅仅是人们娱乐的材料而已。到了北宋,三国故事逐
渐被赋予了一些明确的指向。苏轼《志林》载: “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
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
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④由此可以看出,三国故事在北宋
的民间已经形成了“尊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也就是说,北宋的民间潜在
意识在三国故事纯粹的心理娱乐需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民间自觉的“善恶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