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4
个概念说, 《三国演义》人物的成败、生死、故事的情节是在天意的合久必
分的开始到分久比合的结局的大结构下发展的。诸葛亮和他的“道家”朋
友司马徽及崔州平构成人的顺从天意和逆反天意选择的两个典型的例子。
诸葛亮、司马徽和崔州平之追随“道家”的隐退生活,是因为他们了
解天意,但是他们基本的意然、志向、抱负是儒家的,人世的。以诸葛孔
明为例,司马徽说:“孔明……每常自比管仲,乐毅。 ”还认为孔明“可比
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 ”(第三十七回)由此可见孔
明的抱负是儒家的。可是要实现他的儒家抱负,在“合久必分”汉王室的
即将瓦解的天下大势的趋势下, 是逆反天意的。 所以司马徽辞别刘备时 “仰
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这是一个智者对孔明的悲
剧的预言。孔明自己在对答刘备恳请出山分析天下大势,英豪们的成败得
失说了一句:“非惟天时,抑在人谋。 ”这是道家的智慧“了解天时”和儒
家“入世”的抱负的表现。但这两者在此时是对立的。是人愿与天意的矛
盾。孔明出山固然是为刘备的诚意所感动,但是他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更是儒家道德勇气的见证。
崔州平对天下大势的了解不下于孔明。崔跟刘备“二人对坐于林间石
上”(这是一幅地道的在国画上常表现的道家美学主题),崔对刘备说:“公
以定乱为主,虽是仁心,……此正由治人乱之时,未可碎定也。将军欲使
孔明干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
逆天者劳, ’ ‘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第
三十七回)崔州平将天理、天命的非人为力量所能转变说得很明白。他用
“逸”和“劳”而非用“昌”和“亡”讲顺天和逆天的后果,表示出中国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