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跋》
②等文
。
在古籍整理方面
,
他以大半生的精力从事《楚辞》和《三国志》的补注
,
其结果
却颇为遗憾 《楚辞补注》生前虽已缮成清本
,
但身后未能刊 出《三国志补注》则是远远没有
完成预定计划的遗稿
,
此稿于四十年代末期由其子易漱平携至港台地区
,
五十年代中期经台
北艺文印书馆整理后影印出版然而
,
此书又由于流布不广
,
一直未能受到应有的注意
。
实
际上
,
无论用历史的眼光还是从今天的视角来透视《补注》
,
我们都会得出这样 的结论此书
既有不宜忽视的参考价值
,
也有启人深思的诸多不足
。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评说《补注》的
得失
,
相信对文化学术史的探讨及今后《三国志》的整理研究不无助益
。
易氏撰述《补注》的始末
《补注》的前身
,
是易培基早年完成的《三国志校义》稿
。
易氏年青时就投人《校义》的撰
述
,
他用号称影宋本的明吴馆西爽堂本《三 国志》为底本
,
广求善本进行通校
,
同时还参考其
他史书
、类
书
,
十年间写下 了校记四千多条
。
对此
,
章太炎在年为易氏所作的序言中有
这样的评述
近代所见四史
,
以南雍本为善
,
然扰不无差违
。
《三国志》文 义易明
,
校者不如
《史》
、《
汉》 之力
,
何屺瞻号为精审
,
然于地望年历不能 实事求是
,
亦草创则然也
。
吾
友长沙易鹿山得明影北宋本《三国志》
,
视南雍尤善
,
因以宋咸平本及近代诸刻参伍
校订
,
程功 十年
,
左右采获
,
凡得四千余事
。
上视前修
,
斯为勤矣
。
乃若辫凌统之
年
,
存伯硅之义
··
一若斯之流
,
或采自他书
,
微之地志
,
扬榷大体
,
稿然明白
,
非夫坚
守传刻校胜负于文字间者比也
。
由此可见
,《
校义》在版本校勘方面不仅富有新见
,
而且基本上具备了独立成书的规模
。
但易氏并没有立即就这个专题深人下去或拓展开来
,
而是决意把《校义》 扩大成《补注》
。
关
于《补注》的撰述缘起
,
易氏在年发表的《三国志校义序》
①
里作了说明
此后欲挥晚代诸公治陈《志》诸书
,
录其善者
,
散列其下
,
傅以校语
,
为《三 国志
补注》晃补之有《三国志补注》
,
见宋《艺文志》
,
而书不传杭大宗有《三国志补注》
,
刊本甚罕而简脱无谓
。
非欲凌厉前哲
,
炫皇小慧
,
窃比吾 邑王氏两汉书后足矣
。
人事蜂午
,
卒业不可期
,
又不胜望 古遥集之慨也
。
序末的感慨不幸成了事实
。
年月
,
易漱平在其父逝世十八周年纪念日为《补注》
撰写了识语
,
文中略述了此书的宗 旨
、体例及
出版经过
先公平 生尽瘁于《三国志补注》及《楚辞补注》两书
。
《国志》
虽有装松之《注》为
世所称
,
然传抄 易讹
。
北宋刊本亦不易见
,
校补增注
,
仍为需要矣
。
清儒致力于此
者多家
,
然皆零星
,
无为全注者
。
先公因欲仿王 氏两汉书例
,
将前人校注分列于每
句之下
,
然后下以 己意
,
评其是非 更用北宋残本
、
南宋各本及元 明诸刊校其异同
。
始创于长沙
,
后至粤
、
至杭
,
屡往来于平
、
津
、
沪间
,
莫不以底本自随
,
遇善本则加以
校注
。
如是者盖数十年然至民国二十六年疾卒沪窝时仍未能缮成草本也
。
漱平
深惧其一生功 力 沦没不彰
,
恰逢
“
艺文
”刊 史部
书
,
求《国志》善本
,
乃由严一萍
、金祥
恒两先生代为整理
。
因不欲将明翻北宋本原书割裂
,
乃以号码注于原书眉上
,
以校
①见《图书馆学季刊》第卷第
期
。
此文与《补注》 所载手稿影印件的文字略有歧异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