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
。
我们认为
,
产生考证结果差异 的原因有三第
一
,
裴注中的书名 注 录不统一
。
裴注中注录 的书
名
,
有全称
,
也有简称 有文集名
,
也有篇名有一书
多名
,
也有一名多书有提及书名未引内容
,
也有引
内容未注书名
。
第二
,
中华书局年版《三 国
志》漏标了部分书名号
。
如《 褒赏令》页
①
、
《旧事》页
、《 郭
氏谱 》页
、《
相 书》
页
、高堂
隆《魏台访杂议》页等均没有标书
名号
。
第三
,
研究者 大都不了解裴注中有前注
、
夹
注
、后 注 及
互见 的体例
②
。
如《陈思 王植传注》
“
田巴事出《鲁连子》
,
亦见《皇览》
,
文多故不载
。”这
是裴松 之所写的后 注
,
而 不是 引书
。
鉴 于 上述情
形
,
我们认为
,
考证裴注引书的关键是确定裴注 引
书的标准
,
否则就无法得出一致 的结果
。
二
、裴
注引书的标准
以往的学者对裴注 引书的标准进行了有益 的
探讨
。
如钱大听以史书作为 引书的标 准
。
他说
,
裴注引书
“
凡百四十余种
,
其与史 学无涉者不在数
内
。”
见前揭文
,
以下同 从赵绍祖开始
,
学者们将
史书以外的引书也作为裴注 引书进行统计
。
赵绍
祖
、王钟翰、
陈垣都统计了诸经
、诸子字
书及其他引
书并将其进行了分别编排
。
周国林将是否引用 文
字作为引书的标准
。
他认为
,“《
引用书目》只能以
是否引用书中文字为标准
,
否则
,
不少问题就会纠
缠不清
。”高振铎认为,
考证引书的原则是
“
①严加
甄别②无文有目应列 目③独立成篇者应列 目④
对无篇名者
,
确定篇名
。”我
们认为
,
按照高振铎的
观点而列 出的引书
,
只能是裴注中提及的书名
,
而
不是裴注引书
。
张子侠认为
,“
对其征 引 的单篇诗
文或诏令等
,
应注意考察出自何书或文集
,
能合并
者应尽量合并
,
以免重复统计
。
如荀绰《冀州记》和
《充州记》
,
应列 总名《九州记》左思 的《魏都赋》和
《蜀都赋》
,
当列总名《左思集》
。
对于只提书名而没
直接征 引原文者
,
要作具体分析
。
一般来讲
,
如果
是在叙述性注文中只提到某人著某书
,
如《东平灵
王徽传注》在介绍曹 翁事迹 时提到
‘
翁撰《解寒食
散方》
,
与皇甫谧所 撰并行于世
’。
在这 里裴氏对
《解寒食散方 》的内空仁容」既没直引也没意引
,
不应
计人
。
但是
,
如果裴注在考辨史实或叙述史事时提
到事见某书或事出某书
,
如《陈思王植传注》云
‘
田
巴事出《 鲁连子》
,
亦见《皇览》
,
文多故不载
。’虽没
直接征引《鲁连子》和《皇览》的原文
,
但已指出其内
容
,
象这种情况应 当计人
。
至 于注文中不 明出处
者
,
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知道出自何人
,
但不知
道出自何书
。
如《王肃传注》引刘赛评王肃
‘
三反
’
语
,
虽没交代出自刘氏何书
,
但理应计人
。
另一种
情况是既不知出自何书
,
又不知出自何人
,
如《法正
传注》和《董和传注》各 自一条不明出处的引文
,
这
种情况只能存疑
,
不能计人
。”张子侠
的观点有多处
值得商榷
。
第一
,
由于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知道南朝
刘宋时
,
裴注引 书和文集的具体内容
,
所以我们是
无法知道哪些属 于
“
能合并者应尽量合并
”
第二
,
荀绰的《冀州记》和《充州记》并不是
“
单篇诗文或诏
令
”
第三
,
对于
“
不知道出自何书
”,
我们认为存疑
是最稳妥的办法
,
而不能随便说
“
理应计人
。”
我们在以往成果的基础上提 出如下六条裴注
引书的具体标准
,
引用 了原文 的才是引书
裴注引书是指裴松之在《三 国志注》 中引用 了
原文者
,
而不是指裴松之在《三 国志注》中提及书名
之书
。
尽管裴注中提及之书
,
在今人看来仍有其价
值
,
但它不在裴注引书的范畴
。
以全称作为引书名
裴松之在《三 国志注》中
,
首次引用某书的内容
时
,
大都注 明了作者和书名的全称
,
以后则时有简
称
,
考证裴注引书或根据裴注引书编辑索引理应以
全称作为书名
。
诗
、赋、颂、表、书并
人作者的文集
,
论
、诛、铭
作为独立的一种书
在裴注中
,
有部分内容是直接注 明引自某某
诗
、赋、颂、表、
书
、
论
、诛、
铭 的
,
这是裴注 引书中最
难界定的部分
。
由于无法知道在南朝刘宋时
,
这些
诗
、赋、颂、
表
、
书
、
论
、
诛
、铭是
属于那一本文集
,
所
以我们考 虑将难以作为 一种 书处理的诗
、
赋
、
颂
、
表
、书,
以《隋书
·
经籍志》
、《
旧唐书
·
经籍志》及《新
唐书
·
艺文志》为准
,
凡有文集者并人作者的文集
,
而没有文集者则列人引书不详类
,
同时
,
将诛
、铭及
论作为一种书来处理
,
也算是权宜之策吧
。
仅注篇名者
,
以该书名作为引书名
被注释书与注释书分为两书
颜师古《汉书叙例》
曰
“《
汉书》旧无注解
,
唯服
虔
、应
韵等各为音义
,
自别施行
。
至典午中朝
,
爱有
①
②
书名后括号内注明的芳码是该 引书在 中华书局年版挤三国志》中首次出现的 页码
,
以下 同
、
详见伍野春著《 装松之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第
一
页吴金华《三国
,志丛
考》上海古籍出版社
以叉年版第
一
页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