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二 o o 八年第五期 17
第二派为/帝蜀0说。何乔新对陈寿 5三国志6、
习凿齿 5汉晋春秋 6、 宋萧常 5续汉书 6一一作出评
价: /然帝室之胄而以寇书之, 老瞒奸雄而以帝系
之, 以觅米之怨不立丁仪之列传, 以父髡之恨而短诸
葛之将略, 不能逭君子之讥焉。其后习凿齿作 5汉
晋春秋 6、 萧常作 5续汉书6皆以尊昭烈之正统, 而抑
魏吴之僭号, 惜夫习氏之书亡逸, 而常之史疏略
也。 0
[ 9] 卷25诸史6对朱熹 5通鉴纲目 6书 /汉亡 0之旨作
出详实分析:
炎兴元年十一月, 魏邓艾至成都, 帝出降,
皇子北地王谌死之, 汉亡。尹起莘曰: / 书汉亡
者, 以见汉之自亡, 非艾辈所能灭之也。 0君子
曰: /尹氏之说, 非也。 0子朱子之作 5纲目6, 上
下千余年, 其纪亡国多矣, 未有书 /某国亡 0者,
独于此 /书汉亡 0, 乃 5纲目 6之特笔也。昭烈,
帝室之胄也, 忿奸臣窃命, 汉鼎将移, 志欲芟刈
群凶, 以复高光之大业, 不幸天命已去, 力挽不
回; 及曹丕篡位, 乃即位武担之南, 嘘炎烬于已
熄, 宣烈祖之重光, 其名甚正, 而其义至弘也。
自陈寿謟晋, 其作 5三国志 6, 尊曹而抑刘, 于昭
烈父子不称 /汉0而称 /蜀0, 盖绝之于汉也。司
马氏因之, 遂以黄初之年接建安之纪, 盖谓汉已
亡矣。子朱子之意, 则以为一脉尚存, 不可谓之
亡。昭烈父子建号陇蜀, 祀汉配天者四十有五
年, 是汉未亡也。及邓艾兵至成都, 帝禅不用皇
子谌之言, 而用谯周之计, 于是赤帝不祀, 而汉
统绝矣, 故特书/汉亡 0, 以见汉之亡, 非亡于奉
帝为山阳公之日, 乃亡于邓艾至成都之时也。
尹氏求其说不得, 从而为之辞, 是恶足以知大贤
笔削之旨哉? 陈子桱之 5续通鉴纲目 6, 其知此
旨乎? 故崖山之破, 特书 / 宋亡 0, 盖以巴延入
临安, 宋犹未亡也, 及帝昺蹈海, 宋始亡矣。由
是观之, 陈寿书丞相亮讨贼之师为 /入寇 0, 姚
燧诋陆秀夫之属为/ 逋播臣 0者, 真名教之罪人
哉!
[ 9] 卷195辨通鉴纲目书汉亡6
对朱熹 5通鉴纲目 6以 /蜀汉 0为正统表示赞同,
但同时引入 /名教 0说, 体现出理学色彩。
上引宋人尹起莘 5资治通鉴纲目发明 6还认为
/ 陈寿志 5三国6全以天子之制予魏, 而以列国待汉,
故 5通鉴 6因之, 以魏纪年; 至 5纲目 6始以昭烈承献
帝之后, 绍汉遗统。盖 5通鉴 6自谓姑取其年以纪诸
国之事, 故其说不得不出于彼; 5纲目 6取-5春秋 6之
义 .以示天下万世之正论, 故其说不得不出于此, 二
者固并行而不相悖, 要亦有待于互相发明。 0要调和
/ 帝魏0、 /帝蜀 0之争。明人张吉 5纲目发明辨 6对
此予以深入的辨驳说:
此不知 5纲目 6者也。信如其说, 则是 5三
国志 65通鉴6之帝曹丕, 5纲目 6之帝昭烈, 盖亦
无乎不可。而朱子特笔起义, 初非本于天理人
心之不可泯灭, 不过别立一说以与他书角立相
表里, 岂其然乎? 陈寿之帝曹丕, 陈寿之罪也;
5通鉴 6因而不改, 司马公之失也; 5纲目 6特笔
改定, 此乃朱子所以扶天经正人纪, 以杜后世篡
窃之源, 天下古今之大义也。
汉自桓灵不君, 四海靡沸, 献帝寄食虎口,
不得一有所为, 然而天命犹未改也。故昭烈以
亲高皇帝子孙, 奋兴闾阎, 规恢前烈, 虽有志弗
就, 然名正言顺, 岂彼奸雄僭伪所可同年而语
耶? 今有巨室之家, 中叶震业, 末祚浸微, 其强
奴悍婢因而盗其货宝, 据其赀产, 以自雄于一
乡, 视其故主子孙, 仅同役厮, 此固王法必诛无
赦者也。设使县官无识, 而误坐之; 监司依违,
不施折辨; 为司寇者心知其冤, 复可漫无一语以
相可否邪? 故陈寿之5志 6, 县官无识而误坐之
也; 5通鉴 6所纪, 监司依违不施折辨者也; 5纲
目6所书, 司寇据经执理以论其冤也。
今按 5分目 6所载, 正以见寿之谬妄无稽,
与温公因仍不改之失, 而反谓其并行不悖、 互相
发明, 可乎? 呜呼! 高帝子孙称尊如故, 乃帝僭
伪以挤之, 使天壤易位, 冠履倒施, 习以为是, 而
莫觉其非者, 垂千年矣; 不有 5纲目 6特笔大书,
表而正之, 则 5春秋 6尊王之义终隐弗彰, 而乱
臣贼子接踵当世, 岂复自知其罪耶? 事固有可
以互相发明者而不在乎是也? 予尝求而得之,
如诸葛孔明所谓 -汉贼不两立, 王业不偏安 .,
词严义正, 凛如秋霜, 正与 5纲目 6所书先后互
相发明, 而反以其讨贼为 -入寇 .者, 果何谓耶?
其心亦安忍耶? 陈寿悖妄小人, 无足言者; 孔
明, 君实未知其孰贤, 然使君实生于孔明之世,
吾不知其事曹氏与孙氏与? 抑昭烈与? 姑并述
之以俟知者。
[ 10] 补遗
上文以 5春秋 6/ 尊王 0为说, 指出三国史以
/蜀 0为正统, 实际上是/ 特笔0为史, 包含 /扶天经正
人纪, 以杜后世篡窃之源 0古今大义, 故对陈寿、 司
马光的 / 帝魏 0书法提出批评。笔者以为, / 帝魏 0
/帝蜀0之争, 实关乎通史、 断代史之分, 纪传体、 编
年体之别, 还与持论者所处时代统一与分裂状态相
关, 这不是一朝就能确定其是非曲直的议题。
嘉靖时期学者谢陛对三国史进行改编, 将上述
学者 / 帝蜀 0之说付诸实践, 编写 5季汉书6。他在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