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
、
引大量资料为裴注作疏
。
如在前引
“汉相国参之
后
”
裴注为1 0
3字
,
引书一种自
注一处
,
而卢氏却用
87 7
字为之作疏
,
引用资料2 2种
。
对裴注有误或有疑处
,
则随时纠正
,
如
同卷
“桓帝世曹
腾为中常侍
、
大 长秋
,
封费亭侯
”
(第
3
页)句后
,
有一段裴注
,
其中提到
“南
阳延固
”
,
卢氏即加按指出
:
“延
固疑为廷笃之讹
,
郡望相 同
,
笃
、
固音亦相近”
,
对
裴注作了辨正
。
第四
,
著者所加按语进行辨正 的内容十分丰富
,
而且精到之 见不 少
。
既有文字校勘
,
也
有对某家之说加以补充者
,
或对某家之说加 以反驳者
;
对两家不 同之说 则判明谁是谁非
;
对
某些 历史事件也直接进行评论
,
如 前引曹氏始祖竟有三种 说 法
,
著者即加评语称
:
“夫以一
代之君
,
而三易其祖
,
岂 不可笑!
”
第五
、
发微抉 隐
。
某些地方表现了著者犀利 的目光
,
可称 发千古之覆
。
如
《魏书
·
明帝
纪
》
,
称明帝享年
“时年三 十六”
,
裴松之注称
:
“按魏武以建安九年八月
定邺
,
文帝始纳
甄后
,
明帝应以十年生
,
计至此年正 月
,
整三 十四年耳
。
时改正朔
,
以故年十二月为今年正
月
,
可强名三 十五年
,
不得三十六也
。
”
裴松之提出了这个疑问
,
历来
《三 国志》
研究者都
没有找到合理的答案
。
卢弼独具慧眼
,
指出
“窃
谓承柞此文
,
实为曲笔
,
读史者逆推年月
,
证以甄夫人之赐死
,
魏明之久不 得 立 为嗣
,
则元仲(按
:
魏 明帝名曹元仲)究为谁氏之子
,
可不言而 喻矣
”
。
因魏明帝之母甄后
,
原为袁熙之妻
。
卢氏对 自己的这一发现颇为自信
,
在
书前载
《覆王 季 廊先生书》
中
,
特别提到
“至若魏
明之崩年方 三十六
,
溯厥诞 降
,
迹涉两
端
,
袁) 8 L 曹嗣
,
深滋疑窦
,
此承柞狡桧之笔也
”
。
我认为卢氏的这一发现是值得称道 的
。
当然
,
我 们在充分肯定这部书的 同时
,
也应指出
:
虽说这本书搜罗资料十分丰富
,
但不
能说 都齐全了
,
如最接近
《三 国志》
原本的另一种晋人写本
《三 国志》
残卷
(发现于1965年
新疆吐鲁番)
,
著者即不可能见到
;
再就是既承认著者有辨正精的一面
,
同时也要看到他对
某些历史事件的评论
,
观点也有陈腐的一面
。
如
《魏书
·
明帝纪
》
“七年夏五月
(文)帝病
笃乃立为皇太子
”
一事
,
卢氏加以评论说
:
“至病笃时始立 明帝为
太子
,
非本志也
。
若心 图
篡
,
厥后不昌
,
天之报施
,
其不爽手!
”
这样的观点就失之陈腐
。
〔附记〕
:
本文 在撰写过程 中
,
承刘行宜
、
刘行端两先生提供情苑
,
并参阅了刘行宜先
生撰
《卢木斋卢慎之兄弟》
一文
,
谨在此 致谢!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