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01年9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Sept. , 2001
第5期Journal of N anjing Normal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No. 5
《三国志》 今注今译问题辨析
苏 杰
(复旦大学 古籍研究所,上海200433)
摘 要:近年来出版了几种 《三国志》 今注今译本,各有自己的成绩,但在校勘和训
诂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校勘与训诂的错位;对表达内容的
隔膜导致的误读;对表达形式的隔膜导致的误读。要做好 《三国志》 的注译工作,我们
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 1.尽量熟悉古代典籍特别是魏晋以前的经典; 2.充分注意前人
整理研究 《三国志》 的各项成果; 3.加强三国文化与中古汉语的研究。
关键词:三国志;今注今译;校勘;训诂
中图分类号: H131,H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608(2001)0520156205
古籍注译是在新的语言、 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
点面结合的训诂方式。我们知道,训诂的根本任务是
消除读者与古籍之间的隔膜,注译也不例外。这种隔
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语言(表达方式)隔膜;
二,历史知识(表达内容)隔膜。 另外,古籍流传至今难
免会有讹误,因而高质量的校勘是正确注译的前提。
这三个方面是古籍注译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近年来出
版了几种 《三国志》 今注今译本,各有自己的成绩,但
在上述三个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本着 “疑义相与析”
的精神,这里举例谈点看法,谨供注译者和读者参考。
由于本文提到的今注今译本都以中华书局校点本为
底本,故文中例句均括注该版本页码,以便检阅。
一、 校勘与训诂的错位
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讹文,是校勘的对象;
古籍中难懂的古语古字,是训诂的对象。当校勘和训
诂各得其所的时候,注译者才能正确传达出古籍的原
意。 如果对讹文不作改动,却牵强傅会地进行注译,就
是把校勘问题当成训诂问题,这是一种错位;同样,假
若对难懂的字句不加训释,却做盲目武断的改动,就
是把训诂问题当成校勘问题,这也是一种错位。
1.因失校而误注误译
[例1]“曹仁字子孝,后豪杰并起,仁亦阴结
少年,得千余人,
·
周·旅淮、 泗之间,遂从太祖为别部司
马,行厉锋校尉。 ”(《魏志九·曹仁传》 ?274页)有的
注译本说:“周旅:周游。 ”
[1](p. 464)按:“周旅” 不成词。中
华书局第一版作 “周旋”,跟旧刻本一致;到第二版中
“旋” 变成了 “旅”,显然是排版印刷的错误。把这种不
成词的两个字当成古语词来注释,其后果是将版本错
误合理化,等于给明显的讹文增加了一层伪装。
[例2]“惟侯·式·昭·果·毅,蹈难成名,声溢当时,义
高在昔,寡人愍焉,谥曰壮侯。 ”(《魏志十八·庞
传》 ?546页)有的注译本说:“式:语助词。果毅:果断
而坚忍。 ”
[2](p. 1044)
有的注译本则说:“式昭:效法和发
扬。 ”
[1](p. 927)按:
说 “式” 是 “语助词” 也罢,把 “式” 注为
“效法” 也罢,或者对 “式” 字又作出别的解释也罢,不
管有多少种训释都不可能正确。因为 “式” 是 “戎” 的讹
字。 “戎昭果毅” 是先秦成语[3](p. 202)。 对于成语,我们应
回溯到语源进行整体理解。 《左传·宣公二年》:“戎昭
果毅以听之之谓礼。杀敌为果,致果为毅。 ” 唐孔颖达
疏:“昭,明也。兵戎之事,明此果毅以听之之谓礼。能
杀敌人,是名为 ‘果’,言能果敢以除贼;致此果敢乃名
收稿日期: 2000211230
作者简介:苏杰(1969- ),男,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
—651—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