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
,
“
既
”、“
巨
”
不是递进关系的关联词
。
“
且
”
相当于
“
况且
”
。
“既”
表示推度
,
是肯定性
副词
,
相当于
“
已经
”,
《墨子
·
尚贤》
:“
则使此不智慧者治国家也
,
国家之乱
,
既可得而知已
。”是
其比
。
[三]若齐襄复九世之仇
,
士匀卒荀僵之事
,
是故春秋美其义
,
君子 称其信
。
夫伯游之恨于
齐
,
未若(文公)[太公〕 之忿曹
;
宣子之承业
,
未若仁君之继统也
。
( ( (
魏志六
·
袁谭传》注引《魏氏
春秋》/2 0
3
页)
《三国志集解》引赵一清曰
:“
若
”乃“昔”
字之讹
。
今按
:
赵一清说可从
。
古昔为文
,
言及畴昔之事
,
往往以
“
昔
”字发语。
如《魏志
·
文帝纪》注
引孙盛曰
:“
昔华元厚葬
,
君子以为弃君放恶
。”《史记·
匈奴列传》
:“
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
,
春秋
大之
。”
若
、昔
形近
,
涉下文而讹
。
《后汉书
·
袁谭传》正作
“
昔齐襄公报九世之仇
”
,
可据以改正
。
[四」岂悟天子不悦
,
本州见侵
,
郡将遴确里之厄
,
陈 留克创兵之谋
,
谋计栖迟
,
丧 忠孝之名
,
杖策携背
,
亏 交友之分
。
扮此二者
,
与其不得已
,
丧忠孝之名与亏交友之道
,
轻 重殊途
,
亲疏异
画
,
故便收泪告 绝
。
(《魏志七
·
减洪传/
2 34
页》)
今按
:
减洪这一段话有三层意思
。
第一层 止于
“
陈留克创兵之谋
”
,
讲君难之作
。
郡将指减
洪之君张超
,
陈留指张超之兄张避
。
第二层止 于
‘·
亏交友之分
”,
讲这种情形下的道德困境
。
第
三层讲减洪的抉择
。
可能是由于通行本未在第一层后断以句号
,
有今注今译本误译为
:“郡将遭
到墉里那样的危险
,
在陈留实现了创建联军共讨董卓的计划
,
但计划被搁置
,
丧失了忠孝的名
声
”
另有注译本 在
“
创兵之谋
”后
断以句号
,
不错
;
但是
,
其将第二层译为
:
‘·
我的营救计划落
了空
,
丧失了忠孝两方面的名誉
”
却是有问题的
。
从
“
樱此二者
”一
句看
,
“
谋计栖迟
”、
‘·
杖策
携背
”两
句都应该是设词
,
而不是已然之事
。
下文
“
一举二得以激忠孝
”
一句
,
也说明
“
丧忠孝之
名
”
并非实事
。
那么
“
谋计栖迟
”
又是什么意思呢?
《论语
·
乡党》
:
‘·君
命召
,
不侯驾行矣
。”
应君
之 召
,
尚且如此之急
;
赴君之难
,
就更容不得半点考虑迟疑
,
这是臣子的本分
。
如若不然
,
那就要
“
丧忠孝之名
”
了
。
“
谋计栖迟
”
大概就是等待观望的意思
。
[五〕吾闻之也
,
义 不背亲
,
忠不违君
,
故东宗本州以为亲援
,
中扶郡将以安社援
,
一举二得
以徽忠孝
,
何以为非?
( ( (
魏志七
·
减洪传》
23 4
页)
今按
:“
故东宗本州 以为亲援
”
一句
,
今注今译本或译作
“
所以尊奉本州作为亲近的声援
”,
或译作
“所以
我尊崇东面故乡徐州的乡亲
,
把他们当作外援
”,
都把
“以
为亲援
”
理解为
“以
亲为
援
”
,
不妥
。
这一句上承
‘
·
义不背亲
”,
下接
“
以檄忠孝
”
,
如果说只要把本州 乡亲当作外援
,
就是
“
义不背亲
”
的最好体现
,
而且就此还能获得忠孝之名
,
总觉得有点过分
。
另外
,
“
中扶郡将以安
社樱
”
显然讲的是前时赴君难之事
,
这一句如果是讲此时城被围而盼援
,
也嫌语无伦次
。
因此
,
颇疑
“以
为亲援
”
当理解为
“
以为亲之援
”。
也就是说
,
在曹操进攻徐州的时候
,
减洪站在本州这
一方
,
前往救援
。
这样才能与下句赴君难之事相合
,
“一
举二得
”
一语也才能落实
。
晋写本《魏志
·
减洪传》残卷
“
以为亲援
”
作
“
以为亲救
”,
文义更为显豁
。
「六〕若苗秽害田
,
随风烈火
,
芝艾俱焚
.
安能白别乎?
( ( (
魏志
·
公孙渊传》注引样恕洛》/
2 55
页)
( (三国志集解》
:
宋本
“
白
”
作
“
自
”
。
张元济《三国志校勘记》
:
元本
、
汪文盛本同宋本
。
今按
:
当从宋本为是
。
“
自别
”意思是
自别于有罪之
.
人
,
也就是今天所谓
“
划清界线
”。
《汉书
·
赵充国传》
:“
充国 以为亡罪
,
乃遣归告种豪
:
‘大
兵诛有罪者
,
明白自别
,
毋取并灭
。
”
,
《汉书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