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
,
本应做到
“后
出转精
”,
但考察各种中文今译本之后
,
我们发现不仅是瑕瑜互现
,
甚至有后不
如前的现象
。
由日本学者今鹰真等自年至年间
,
历时二十余载
,
以中华书局
年版为
底本翻译的《正史三国志》
,
是迄今为止裴注《三国志》唯一的全译本
,
年出版的韩译本 《三
国志》韩
·
金元中译
,
申元文化社
,
年就全面参考了该书
。
《三国志今译与古汉语专题
研究
,
第页遗憾的是
,
日译本问世十余年来却没有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
,
此前笔者已就其精
当的体例
、
深厚的语言功底
、
严谨的学风作了简单的评介参见《古籍研究 》
又年第
期《三国
志日译本评介》
。
但是由于这方面的译介工作尚未深入展开
,
国内从事《三国志》 研究的同志无法
很好地汲取其经验和教训
,
因此本文对日译本与中文今译本的译文在语词释义
、
底本校勘等方面的
得失做了进一步的对比研究
,
发现加注的今译本错误相对较少
,
而只有译文的今译本
,
则错误相对
较多
。
笔者希望通过这样的对比研究能对古籍整理
、
特别是《三国志》的今译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
启示
。
本文拟从日译本优于中译本以及中日译本共同的失误两个方面加以对比分析
。
鉴于日译本
、
中文今译本的底本均为中华书局标点本
,
本文在引用《三国志》原文时
,
在引号后面括注年版
的标点本页码
。
一
、
日译本优于中译本例
对中文今译本而言
,
只要参照前人或时贤的一些研究成果
,
甚至多翻检一下大型的语文工具书
,
以下大多数误译是可以避免的
。
而先行出版的日译本
,
由于时代的局限
,
在无法吸收近二十年来国
内既有研究成果的条件下
,
其翻译在总体上仍然有许多胜于后 出的中译本的地方
,
这不得不令人深
思
。
限于篇幅
,
这里仅列举典故成语
、
时语
、
多义词的义项选择
、
底本校勘的部分例子
。
〔例《 魏志七
·
张邀传 》知人则哲
,
唯帝难之
,
信矣
。
中州《今译 》了解别人就是圣哲
,
只有皇帝难以做到
,
的确是这样
。
筑摩《正史》人刃真俩套正匕判断分 春乙内力真刃知惠亡南乙
。
乙扎吐皇帝胜下困摊仓乙
巴灯 」尚害 」皋陶摸巴、
、
今内以
、
真理矛南乙
。
—
“
能了解他人真正的价值才称得上真
有智慧
,
这对帝王来说也是件困难的事情
”
《尚书
·
皋陶漠 》
,
这说的可是真理啊
。
日译本用
“
随文注
”
的形式
,
说明了
“
知人则哲
,
唯帝难之
”
出自《尚书
·
皋陶漠》
,
同时
,
把
“
唯帝难之
”
准确地译成
“
这对帝王来说也是件困难的事情
”,
而且把引文和作者的评议区分得清清
楚楚
。
〔例」《魏志十三
·
王肃传 》 评王肃亮直多闻
,
能析薪哉
河洛《白话 》王肃正直明白
,
知识渊博
,
有析薪的本领啊
。
筑摩《正史》王肃立被臾‘
二
万博学
、
上父内巢含受汁。赴
。
—
王肃诚实而博
学
,
很好地继承了乃父的事业
。
“
析薪
”
一词语出《左传
·
昭公七年》
“
古人有言其父析薪
,
其子弗克负荷
。
施将惧不能任
先人之禄
。”
因此这里的
“
能析薪
”
当解作
‘能承继父亲的事业”。
台北《白话》未能译出文义
。
〔例〕《魏志十八
·
庞德传 》惟侯式昭果毅
,
蹈难成名
,
声溢当时
,
义高在昔
,
寡人憨焉
,
溢
曰壮侯
。
上海白话》您向世人显示果敢刚毅
,
·,·
。
筑摩《正史》打也今‘
二侯
立戟协‘
二打
万果断剐毅吞含示寸
,
。
—
由于侯在
战事中显示出了果断刚毅
。
“
式
”
为
“
戎
”
之误字
,
“
戎昭果毅
”
作为成语
,
出自左传
·
宣公二年日译本不迷信中华书
局校点本
,
据《左传》改译
,
并给出
“卷后注”
见筑摩《正史》加以说明
。
〔例《蜀志三
·
后主传 》率遵旧典
,
锡兹玄牡
,
直以白茅
,
永为魏藩辅
,
往钦哉
贵州《全译 》遵奉先代的典章制度
,
赏赐给你祭祀用的黑色公畜
,
以白茅包土
,
你要永远做我
大魏的藩屏辅臣
,
去努力吧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