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三
朝记
,
、《皇
览》
,、《解寒食散方
》
,
、《晋武帝中经簿
》
,
、《鲁连子
》
。
前三书当依周说剔 出
。《中经
簿
》是 目录书
,
性质与一般书籍不同
。《魏
志
·
王肃传》注
“
臣松之 案
,
此人姓周生
,
名烈
。
何晏《论语集解》有烈《义例》
,
余所著述
,
见晋武帝《中经
簿》
。
” “
余所著述
”,
指传中提到的王肃和孙炎的近二十部著作
。
这些书目收录于《中经薄》
中
,
似 可看作裴注引录《中经簿》中这 些著作的另一种表达法
。
又
,《秦毖传
》
注
“
臣松之案
《中经部
簿
》
有《孔子三朝
》八 卷
,
一卷目录
,
余者所谓七篇
。”此实
已引其书
。
《鲁连 子》
,
《周考》据《沈 目》引《陈思王 传》注
“
田巴事出《鲁连子》
,
亦见《皇览》
,
文多故不载
。”认
为未
引文字而当删
。
不知本传曹植《求 自试表
》
“
故奔北败军之将用
,
秦鲁以成其功
”注
引鲁连与
燕将书曰
“
曹子为鲁将
”云 云
一段有一百零九字
,
文 出《鲁连子》无疑故此二书不当剔出
。
《周考》又将《沈 目》所列《百 官 名》
、《晋
百官志》
、《晋
百官名》三书并为一书
。
依据是
一
、《魏志·
司马芝传》注
“
见《百官志》
”,
中华书局标点已改为《百官名》按
,
即据何烨
、
沈
家本说改
,
是沈 氏已注意此 问题
。
二
、所 引人物
均任晋职
。
三
、“
古代史注家 引书省引朝代
名是极为常见的事
,
裴松之 当然不会例外
”。
由此认为 三者即《晋百官名
》一书
。
按
,
依据
二
、三
于情理上可通
,
但不能由此说裴注所 引三书必为一书
。
文献 中引述到与这些书名相
同相近者极多
,《太平御 览
》
卷八七五引《晋王公百官志》
,《司马芝传
》注所引完全可能是此
书之省名
,
故中华标点本依 何
、
沈改
“
志
”为“
名
”,
证据不足
。
《沈目》未列《百官志》
,
亦失之
武断
。
《旧唐志》
有陆机《晋惠帝百官名
》三卷
,《太平御
览》卷二
。九引《晋武帝太始官名》
、
《晋怀帝永嘉官名》
,《通
典
·
职官》引《元康百官名》
,《隋志
》有《魏晋百官名》五卷
、《晋百官
名》三十卷
,《世说·
任诞排调
》注引《晋东宫百官名》
。
这些书中可能有的是不 同文献的
不 同引法
,
但不会只是 同一书
。
所以裴注所 引在没有充分证据证明的情况下
,
不可贸然指
为一书
。
《沈目》
列《王氏谱》一 书
,《周考
》据 传主的地望分 为《琅 邪 王 氏谱》和《太原王 氏谱》
。
按
,《世说
》刘注屡引《王氏谱》
,
考地望亦有琅 邪和太原之分
,
似 可从分立
。
裴注引书为《沈目》所遗者有廿五种
、《三
少帝纪》注兮 东方朔《神异经》中华本
、《荀或传
》注 引潘颤《荀或碑文》
、《贾诩
传注 引《荀助别传》
、《那原
传》注引杜恕《家戒》
、《钟舔华歌王
朗传》注引刘篡
“
肃王肃卜
· ··一
反二反三反
”语
、《蒋济传
》注引蒋济《立郊议》
、同上引魏武作《家传
》
、《刘
肋传
》注 引王彪 之《与殷浩书》
、《憔周传
》注引孙绰《评》
、《却正
传》注 引《越绝书》
、
同上引王褒《圣祖得贤臣颂》
、《昊主
传
》
注 引《瑞应图》
、《张
昭传》注引张昭
“
论不宜为君讳
”难应
肋
、《虞翻 传
》
注 引《虞翻别传》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