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志》匡误一则
(0 次评价)2277 人阅读0 次下载
· 1 20 - 有了比较 深刻的理 解 。 王 明在党的会议上处于极端 孤立的地位 。 1 0月1 2日 , 王明以身体有病为 由 , 宣布 不参加政治局会 议 , 实际上承认了自己的失败 。 于 是 , 毛泽东的路线取得 了决定性 的胜利 。 1942 年 2 月 , 为了进一步清除王明等人的教条 主义的影响 , 巩固和扩大政治局会议的胜利 , 并且教 育全党同志 , 毛泽东连续 发表了《整 顿党 的作风》和 《反对党八 股》的演说 , 开始发动全党的整风运动 , 决 心把全 党 “从 主观主义 、 教条主 义的蒙蔽中间解放出 来 ”, 使 “ 在中国生活的共产党员必须联 系中国的革 命实际来 研究马克思主义 ” , 以 至逐步养成联 系实 际 , 联系群众 , 调查 研究和独立思考 的习惯 。 毛泽东 特别强调 指 出 : 一切主观主义 、 教条主义的货色 , 我 们都要抵 制 , 一方面 , 我们自己应 当 “学 会应 用马克 思 列宁主义的立场 、 观点和方法 , 认真地研究中国 的 历史 、 研究中国的经济 、政 治 、军 事和文化 , 对每一个 问题要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 , 然后引出 理论性的结论来, ’ ;另 一方面 , 我 们对于任何 东西都 要用鼻子 嗅一嗅 , 鉴别其好坏 ,“对 任何事情都要间 一个 为什么 , 都 要经过 自己头脑的周密思考 , 想一 想 它是否合乎实际 , 是否真 有道 理 , 绝 对不应盲从 , 绝 对不应提 倡奴隶主义 。 ” 194 2 年 2 月1 8 、 1 9日 , 《解放日报》发表了张如 心的长篇文章 ,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学习和掌握毛泽 东 的思想的问题 。 文章从思想 、政 治和 军事三个方面 系统论述了毛泽东理论和策略 的完整性 , 认为 : “ 毛 泽 东同志的理论和策略正是马列主义理论和策略在 殖民地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 会中的运用和发展 , 毛泽 东同志的理论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 因此 , 谁 要 成 为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 义者 , 谁就必须学习 和 掌握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和策略 , 并成 为它的忠实信 徒 。”不 言而喻 , 这篇文章 的意思就是 中国革命今后 必须在毛泽东 的领导之下 , 并完 全按照毛泽东指 引 的方向前进 。 整风运 动的开展 , 冲破了长 期以来存 在于党 内 的教条主义 的束缚 , 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一次大 解 放 , 从 根本上 端正 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 解决了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 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 结合的 间题 。 许多 中央领导 人都先后发 表文章和谈话表示 拥护毛泽 东的领导 ,“ 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来武装自 己 。” 王稼祥指出 : “ 中国是一个 大国 , 中国共产党应 当是一个大党 , 中国共产党应当有 中国共产主义 的 理论 ”, 这个理论就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 合的 毛泽东思想 , 它是 “ 引导中国民族和中国共产主义到 胜利前途的保证 ”(王稼祥 :《中国共产党与中 国民族解放 的道路》 , 《解放日报》19 43年7 月 8日) 。 显然 , 通过整 风 运 动 , 毛泽 东的威望达到了空前高度 。 1943 年 3 月 20 日 , 中央政治局推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 委员会 、 中 央政治局 、 中央书记处主席 。 毛泽东被授予对处理日 常 事务 的中央书记 处会议所 讨论的间题 “有最 后决 定 之权 ,’。 至此 , 毛泽 东对王明教条主义的斗争 , 以及 摆脱国 际干预 , 确立和巩固独立自主的政治路线的 斗争 , 事实上取得了决定性 的胜利 。 综上所述 , 延安 整风虽然主要是从 中国革命和 中国共产党的 实际提出的 , 但其直接起因是 由于中 国共产 党与共产国际关系发生实质性变化 ; 其基 本 目的则 是为了摆 脱共产国际干 预 、 确立和巩固独立 自主的政 治路线 。 它标志着 中国革命与共产国际的 关系进入到一个 新的阶段 , 使中国共产党 在思想上 、 组 织上彻底摆脱了共产 国际的消极影响 。 《三国志》匡误一则 · 李 勃 · 飞 . 不不不 不不 建什 读史琐记厂什 . 工 . 工士 . 工 . 工 .? 钧 中华 书局校 点本《三国志 · 昊主传》载 : 赤乌五 年(公 元 24 2 年)秋七月 ,“遣 将军聂 友 、 校尉陆 凯以 兵三万讨珠崖 、 澹耳 。 ”这里 向我 们昭 示 : 陆凯在讨珠 崖前已任校尉 。 但是 , 同书卷6 1《陆凯传》云 : 陆凯字敬风 , 吴郡吴人 , 承相逊族子也 。 黄武初 , 为 永兴 、 诸暨长 , 所在有治迹 , 拜建武都尉 , 领兵 。 赤 乌中 , 除澹耳太守 , 讨珠崖 , 斩获 有功 , 迁为建武校尉 。 这里又告诉我们 : 陆 凯在讨珠崖前 , 其官 职是建 武都尉和澹耳太守 ; 讨珠崖后 , 始迁为建武校尉 。 按 此 , 则《吴主传》里的 “校尉陆凯”应改为“ 都尉陆凯 ”。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6-29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4 17:51 , Processed in 0.42020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