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团体的集权代替个人自由
、
进而达到 国家
强大与独立的观点
。
恰是在此认识下
,
蒋介石
获得了以群体名义施行个人独裁和暴政的历
史机遇
。
然而
,
历史毕竟从大清帝国的封建禁锢
中走了 出来
,
中国 人已渐渐地从南京国 民政
府的政治文化中敏感地看到封建王朝的影
子
。
国 民党陈旧的政治思想显然和当时浩浩
荡荡的民主潮流格格不入
。
中共 的政治对抗
、
民主党派和非党人士的强烈呼吁
、
民众的 自
然抗争
,
都使国民党的政治思想无法贯彻 于
现实
,
只能成为一个虚幻的梦想
。
综上所述
,
我们不难发现
,
南京国 民政府
时期 的政治文化是富于特色的
。
其一元化的
政治 思维
、
传统式的政治伦理
、
分裂型的政治
人格和 虚幻性的政治思想
,
不仅融合了传统
的政治思维
,
而且也吸收了近代以来法西斯
主义的政治意识
。
在灾难频仍
、
民族危机深重
的近代中国
,
强有力的政治易于 召唤起民族
主义的情感
,
因而也更具有欺骗性
、
残暴性和
反动性
;
更易于利用 民众的情绪
,
抗拒世界上
已成为潮流的以民主共和自由为特征的政治
文化
。
南京国 民政府时期
,
政治专制具有一定
的群众心理基础
,
是近代以来民主政治在中
国仅仅只是一块招牌
、
而事实上却难以推行
的重要障碍 之一
。
〔作者江沛
,
1 96 4年生
,
南开大学历史系
副教授〕
·
读史琐记
·
《三国志》
纠谬
一则
李勃
中华书局校点的《三国志》卷四十三《蜀书
·
李
恢传》云
: “李恢字德昂,
建宁俞元人也
。
章武元
年(公元 2 2
1
年)
,
康降都督邓方卒
,
先主 问恢
:‘谁可
代者?
’恢对曰
:‘人之
才能各有 长短臣窃 不自
摆
,
惟陛下察之
。少先
主笑曰
:
‘孤之 本意,
亦已在卿
矣
。’遂
以恢为康降都督
,
使持节领交州刺史
,
往平夷
县
。
建兴七年(公元
22 9
年)
,
以交州属吴
,
解恢
刺史
。
更领建宁太守
,
以还居本郡
。
徙 居汉中
,
九年
卒
”
。
若按上 载
,
则李恢 为康降都督 时
,
已
“
使持节领
交州刺史
”;
当其
“更领 建 宁太守”
时
,
便解除交州刺
史
。
然考诸史志
,
此说有 悖史实
。
《华阳国志》卷四《南 中志》云
:
“建安
十九年刘先
主定 蜀
,
遣安远 将军南郡 邓方以朱提太守康降都督
治南 昌县
,
轻财果毅
,
夷汉敬其威信
。
方亡
,
先主间代
龄 治 中从事 建 宁李恢
,
对曰
:‘西零
之役
,
赵充国有
言
,
莫若老臣
。’先主遂
用恢为都督
,
治平夷县
”。
“
建
兴 三年(公元 2 2
5
年)春
,
亮 南征秋
,
遂 平四郡
,
改益州为建宁
,
以李恢为太 守
,
加安汉将 军
,
领交州
刺史
,
移治味县
。”
又
,
《晋 书
·
地理 志下》交州
:“蜀以
李恢为建宁太守
,
遥领交州刺史
。
晋平蜀
,
以蜀建宁
太守霍弋遥领 交州
,
得以便宜选用长吏
。”
以上两书
俱言李恢为建宁太守时始领交州刺史
。
两书之成书
年代均 晚于《三国志》
,
而所 记李恢 遥领交州刺史 事
皆不按《三国志》的说法
,
这说明《三国志》显然错误
。
不然
,
两书之作者当不会置之不理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