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兔人民音乐》 199 5年第
1 2 期
·
总第36 2期
·
今天观众所熟悉的
,
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
音乐
是写给人 听的
,
影视戏剧是给观众看的
。
《三国演义》讲述的是汉代的历史
,
而有关
汉代音乐的记述
,
只有很少的一些从汉代古墓
出上的
、
永远不会发出音响的陶俑和壁画
。
这
实际就已经限定了《三国演义》配乐作曲者的创
作思路
,
规定了配乐的追求
—
神似
。
这也是
古装历史剧影视配乐的必然选择
。
当然
,
神似
应属较高的境界
,
应更难
。
神似
,
首先是旋律
、
曲调的神似
。
我们民
族对音乐的审美习惯是单线条的
,
旋律的
。
因
此
,
旋律
、
曲调的写法也就是第一重要的了
。
《三
国演义》配乐的旋律
,
除去一部分使用剧中插曲
的主题外
,
其余多数是作曲者 自己创作的
。
要
达到旋律
、
曲调的神似
,
并非一日之工
。
如何
实现?我的方法是
,
首先学习和掌握古典的琴
歌
,
领会古代文人雅士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情趣
,
并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熟悉
,
了解古人情感
表达的方式
,
从而抓住古人的情感特征
。
我认
为
,
正是这些特征
,
决定了古装历史剧 中
,
音
乐的流动规律
,
成为作 曲家为古装历史剧配乐
时旋律写法的依据
。
2
.
形似
一一
努力再造古代音乐 的韵味
尽管文献有限
,
但大批的音乐史研究家们
,
仍为作曲家提供了很多的历史知识
。
尤其在古
代乐器的发掘和整理方面
,
为作曲家提供了在
历史剧配乐写作时
,
选择使用民族乐器的依据
。
通过这些专门的历史知识
,
我们可以知道
,
今
天的民族乐队里
,
那些乐器是汉代就已经在使
用 了
。
例如
:
琴
、
管子
、
箫
、
笛
、
编钟
、
编磐
等
,
这些乐器都是已被音乐史家们证实
,
在汉
代就已使用的
。
在《兰国演义》的配乐 中
,
使用
上述这些乐器
,
先就从音响上
,
也就是我所说
的
“
形
”
的方面
,
接近了汉代
。
当那些表现人物
情感的音乐段落
,
使用这些乐器之后
,
就给观
众一种在音乐审美上的认同
,
对音乐所表达的
情感 的信任
。
准确的音乐 写法和准确的使用乐
器音色
,
两者的结合
,
大 大增强 了音乐的历史
可信度和感染力
,
加之 电视画面里身着古代服
装的 人物
,
古代的战场
,
传递给观众的已经是
毫无疑问的古装历史剧 的信息了
。
形似
,
只是音乐写法的诸多因素中的一种
因素
,
它只是一种手段
,
而不是历史剧配乐的
目标
。
我们的目标
,
应该永远是神似
。
日本著名电影导演黑泽明 的影片《乱》中的
配乐写法
,
是使用了交响乐队和一支日本的民
间乐器
—
短笛
。
大胆的
、
独奏式的乐队 写法
,
简练
、
明确的音乐写作风格
,
在很好地完成了
一部 古装历史剧影片配乐的同时
,
也展示了作
曲家成熟的写作技巧和音乐才华
。
我们在解决和研究影视配乐的风格
、
样式
的同时
,
也不应放弃对新的音响的探索和追求
。
作为一个作 曲家
,
只有这样才能永远保持丰富
的想象力
,
保持旺盛的创造力
, \
才能永不衰老
。
二
、
古装历史剧音乐与现代作曲技法
在音乐写作领域里
,
雅与俗之间又多了旋
律写法
、
和声写法
、
复调写法
、
乐队写法
、
歌
曲写法
,
以及曲调的选择
,
风格
、
样式的确定
等诸多方面的不同
。
影视音乐还包括与剧中人
物命运的发展
、
剧中情节的发展相一致
、
相配
合
,
起到烘托
、
渲染的作用
。
总之
,
即便是古
装历史剧的配乐
,
仍有作曲技法的运用和对新
的音乐的追求
。
1
.
多调性创作原则与民族音乐 写法
我这里所说的
“
多调性
”
,
不是严格意义上
的
、
狭义的多调性
,
而是运用多调性的创作原
理和 原则
,
运用多调性思维的影视音乐写法
。
那
么
“
多调性
”
能与中国古装戏的民族的古典的风
格相吻合吗?就我个人的影视音乐写作实践
,
包括《三国演义》配乐的写作实践
,
都证实是可
以吻合的
。
任何艺术上的模仿
、
照搬
,
都是不可取的
。
所以
,
运用多调性音乐思维的原则
,
将它变成
自己的
“
多调性
”,
变成 自己的音乐思维方式
,
自
己的音乐语言
,
是非常重要的
。
这也就是前辈
们常常教导我们的
“
样为中用
’ ,,
将西洋的作 曲
技法与本民族的音乐 结合
,
诞生 出新的音乐语
汇
。
而且我认为
,
我所说的
“
多调性
”
写法
,
不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