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1
出入文史说“三国”
宪之
《三国演义》是一部“三虚七实”的历史演义,在封建时代对于下层
大众来说它是一部最为普及的通俗历史教科书,因此,就出现了以文为史、
文史不分的现象。清代是关羽崇拜的鼎盛时期,就出现过大臣因为奏章中
误用“演义典故”而挨了皇帝板子的故事。其实,谈论“三国”的话题离
不开“志”,问题是不能文史混淆,只有出入文史,能够进得去出得来,
谈文论史才能挥洒自如,睿智而不失肤浅。
《三国演义》的成功之处,乃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了成功的艺
术虚构,创造出了一系列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像被毛宗冈称为“三绝”
的诸葛亮、关羽和曹操,都是中国文学艺术画廊中最为成功的典型。如果
研究小说塑造典型形象的艺术经验,就离不开人物的历史渊源。如果是小
说人物论性质的分析,那就得严格地在小说的文本范围内说事。如果是议
论历史上诸葛亮的“隆重对”和北伐战略的得失,就不能以“桃源结义”、
“借东风”、“空城计”等等当作史料使用。
谈论文学形象就得以小说文本为依据;史论则应本史,文史参照“虚
实”生发的历史文化随笔,也不能文史不分混为一谈。
一
某报发表过一篇”诸葛亮得失谈”的文章,文史混淆就很有代表性。
“得失谈”本身就是论史的题目,“公元 207 年,刘备三顾茅庐””
当年诸葛亮 27 岁”讲的是历史,与 “草船借剑,火烧赤壁,赚荆州,取
成都,夺汉中”等混为一谈就不妥了。历史事实是,赤壁大战诸葛亮固然
打分:
0 星